轻中度听力受损,到底该不该配助听器?

如题所述

如果是儿童的话,应该尽早验配助听器。如果是中年人,轻度听力损失助听器不一定非要验配。中度以上听力损失就需要验配了,因为中度以上听力损失小声音和嘈杂环境声音就已经听不清楚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30

我们经常遇到有人咨询:做好听力检查之后,你说我耳朵不好,但我能听见啊!你说我会听不清楚,有时候是会听不清楚,但我听不清楚的情况很少啊,根本不影响我的生活。我根本没必要配助听器!

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以上的案例。这样的案例常见于轻中度听力损失人群中。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以及消费理念,总是会等到最后一刻才会就医干预,也就是说要等到听力损失已经严重影响到生活工作时,才会考虑选配助听器。影响程度是“稍微”,“一点点”等时,是不会考虑干预的。

其实这样的处理方案是大错特错,会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

首先来看平坦型的轻中度听力损失:

如下图所示,轻度听力损失曲线中言语香蕉图的大部分区域与粉色可听区相交,说明轻度听力损失能听到大部分的言语声,但对于轻声高频,如鸟叫声等会听不到;听别人讲话时,高频辅音会听不清,如/s/、/th/;表现为听到别人大部分讲话,但是有些词听不清楚,如“苏州”、“株洲”分不清。这种听力困难在安静环境下不明显,但在噪声环境下就能表现出来。

  中度听力损失曲线的言语香蕉图与粉色可听区相交的范围非常少,仅能听到少数语音,大部分语音听不到,因此中度听力损失的听不清程度要比轻度听力损失更重。如在安静环境下,正常沟通已出现问题,需要对方大声说话才能使沟通继续。但在噪声环境下,即使提高音量,注意力集中在沟通内容上,也会出现清晰度降低的情况,沟通有明显障碍。

另外,中度听力损失除了高频辅音听不清之外,中频的/ch/、/sh/也都听不见。听自己说话声和对方的说话声都变得更加沉闷。

  另外我们再来看以下特殊听力:

  该听力在低中频处是轻中度听力损失,但在高频处为重度,甚至是极重度听力损失。这将导致某些声音能听见,某些声音听不见,如以下例子:

对于环境中的声音,他可以听到狗叫,唱歌等一系列在粉色可听区范围内的声音,但对于鸟叫,电话铃声等一系列在白色范围内的声音是无法听见的。这将会导致可被听见的声音种类减少。针对与人沟通的言语声,也是同样的道理,可以听见粉色可听区与言语香蕉图黄色重合区域的音节,但无法听见甚至听清白色与黄色重合区域的音节。这将会导致言语沟通障碍。

  轻、中度听力损失不仅会造成如以上分析所说的沟通障碍,长此以往,也会造成大脑中枢、性格、情绪等方面的负面影响。有研究证实,聆听信息的减少以及言语沟通障碍都可使大脑中枢对这些声音敏感度降低,进而增加心理疲惫感以及社会孤立感,影响情感的认知及感受,导致性格顽固、孤僻、抑郁、痴呆等。

因此,轻、中度听力损失要不要配助听器?当然要配!而且要早发现、早干预,以避免更严重的后果。

第2个回答  2020-07-01
你好,建议根据个人听力情况,试听体验一下佩戴助听器的感受,对交流问题的改善,是否满足自己的需求来决定。一般听力有问题,应尽早干预,选配。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第3个回答  2020-05-30
应该尽早配戴助听器,一般轻度就可以戴了,保护剩余的残余听力和分辨力。
第4个回答  2022-08-30
不少人觉得,只要还听得见声音,就不需要助听器,“大点声说”、“多重复两遍”我就能听清了……

事实上,轻中度听力损失,也建议及时验配助听器。因为超过三个月以上的永久性听力损失都是不可逆的,越早佩戴助听器,效果就越好。只要出现听力下降,就必须进行干预,耽误了最佳干预期,就会导致言语分辨率下降,后期干预的效果就会变差。

根据WHO的标准,我们可以将听力的情况划分为:

听阈在26分贝以下的,属于正常听力水平;

听阈在26-40分贝的,属于轻度听力损失;

听阈在41-60分贝的,属于中度听力损失;

听阈在61-80分贝的,属于重度听力损失;

听阈在81分贝以上的,属于极重度听力损失;

我们通常所说的轻中度大概是指40-55分贝这样一个范围,如果听损失达到这种程度了,其实已经是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比如在餐馆跟朋友一起聚餐的时候,经常听不清别人的谈话,多数只是听到了声音,但是听不清别人在说什么,这样就很容易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处境,一部分内容只能看别人的口型猜个大概,长期如此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