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已过去了350多年,但是引发“湖广填四川”的那段惨痛经历,至今追忆起来依旧给人惨不忍言的沉重之感。因为那个阶段,让曾经繁华的“天府之国”变成了荒凉的“地狱之地”。
据葛剑雄主编的《中国人口史》六卷本记载,崇祯三年,四川人口有735万,但是到了清初仅有50万(其它史料有7万和8万之说),而近百万的成都城中人口已不足万人。
可见,明末清初的数十年间,四川人口死亡超过了90%。据现任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元史研究会理事介绍,移民前繁华的成都城竟然变成了“城中杂树蓊郁成林”的难见人烟的荒凉之地。又据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讲,广大的成都平原:“城市鞠为茂草,村尽变丛林”,至少有50%的肥沃土地被灌木、丛林、茂草覆盖。
另据《明史》记载:明朝末年四川人口约为1000万,但是被张献忠屠杀的近乎灭绝。到了1661年,四川只剩8万人。例如:张献忠“性狡谲,嗜杀,一日不杀人,辄悒悒不乐。”无论从张献忠想要统治四川,需要百姓提供军助方面来讲,人杀完来了,谁来养活自己的军队;还是从张献忠死后清军耗时长达13年才占据四川来讲,如果四川人口几乎被张献忠杀光了,又何用13年之久才攻下四川。
再据《蜀龟鉴》记载:“清军败奔雅州、名山两地,民间谷、豆、荞麦尽掠,鸡、鸭、牛、羊尽杀,瓦屋茅舍尽毁。遗民万不遗一矣。”
还据明清史研究家李光涛所著的《明清档案论文集》记载:“清人之杀人比之流寇之杀人,更残忍,更无数。”
当然了,当时瘟疫也是造成四川人口锐减的一大原因。
或许因此,清朝才会篡改《明史》中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锐减的缘故吧,但却造成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难有准确数据。
1688年,四川巡抚张德地为解决战乱造成的巴蜀大地荒无人烟的紧迫问题,这才上书康熙,提出“以湖广之民,填实四川”。不久,一场历史罕见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拉开了序幕。
后来,到了嘉庆年间,成都地区曾流行一首《竹枝词》:“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初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便是对四川历史上“湖广填四川”移民现状的真实写照。
由此,也可看出,成都人主要来自湖北、湖南、陕西、江苏、江西、湖南、广东等地。
同时,对于成都人的来历,在清末《成都通览》中曾有描述:“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在移民入川的少数民族中,排前十位的有:藏族、回族、彝族、羌族、土家族、满族、苗族、蒙古族、壮族及白族。
迁入的姓有:湖北的罗、黄、张、萧、廖、谭、徐等姓,湖南的唐、汤、周、刘等姓,陕西的弓、喇、陈等姓,福建的庄、简、林、游、魏、雷、陈等姓,广东的蓝、陈、廖、严等姓,江西的罗、曹、汤、牟等姓,贵州的白、胡、樊、舒等姓;河南迁入的王姓等。
以上,便是“湖广填四川”后成都人的来历。
那么,成都的土著人又是怎么来的?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周朝先祖周太王从陕西岐山迁“成都”,一年后成为村落,两年后成为城邑,三年后成为都市,从而得名成都。而蜀语“成都”的读音为“蜀都”,因此也有蜀都之称。
所以,成都最早的土著人应该来自陕西。
再后来,到了东汉末年,又有了湖北人(如:刘焉、廖化、傅肜、马良、霍峻、董允等),陕西人(如:马超、马岱、法正、孟达等),山西人(如:关羽等,有虎女为之香火),河北人(如:刘备、张飞、赵云等),山东人(如:诸葛亮、伊籍等),河南人(如:黄忠、魏延‘应无后人’、李严、邓芝、费祎等),云南人(如:吕凯等),湖南人(如:蒋琬等),甘肃人(如:姜维等),重庆人(如:颜严等)等。
当然,还有历朝历代四川人口的不同变化。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