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民间有人说“一月不上两次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7
我们那里是没有这个说法的,每年过年的时候,初一初二都是连着两天早晨去上的,这都是本家人,一个家门的过去上坟的,再过几天亲戚过来了,比如女儿那头,也是会过来上坟的,尤其过年的时候,上坟的次数还算频繁。至于这个一月不上两次坟,应该是某些地方的习俗吧。所谓十里不同俗,能不能上,还要尊重当地的风俗的。

我刚刚查了一下,有人是这样说的,说一个月上坟两次或者两次以上,会被已故的亲人认为你舍不得他,晚上就会托梦给你,这样的话,确实影响人的心神,容易损伤活人秉性。

也有人问,如果忌日和过年的时候在一个月怎么办,有网友是这样说的,如果是去世多年的人,合并上一次就行,也就是过年的时候上,如果是才去世的人,三日,五七,百日,不能分两年上,必须当年上完。

反正就是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习俗,如果自己不懂,我觉得可以去问地方的长者,毕竟每个地方的这个习俗不一样。

我们那里上坟过后,还要磕头的,同辈的人一排,磕三个,烧的纸还要画个圈,给老人留个口,对着坟,这样的话就不会刮跑了

我们当地丧葬习俗是人去世之后,三天后下葬,每七天上一次坟,叫"烧七"。如果一月不上两次坟,这显然说不过去,因为一个月内最少要烧四个"七"的。若是再赶上清明、秋祭等传统祭祀之日,还要多。

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或许别的地方人家是有"一月不上两次坟"这种讲究也不可知。与这种说法相近的习俗,是我们这里的"一日不上两次坟"。为什么这么说呢?

想必大家也参加过农村的白事,遇到烧七、祭日时候,亲戚朋友都会聚集到东家,人齐以后再带上祭祀用品,一块到逝者坟前祭拜,很少有一拨儿一拨分别去祭祀的。少,不等于没有。有些人家,长者去世后,由于财产纠纷或生前赡养等问题,曾经兄弟姐妹之间闹矛盾过。老人离世后更是闹个不可开交,于是连烧七等都各烧各的。

上了年纪的老人说,像这种兄弟姊妺间关系不和,连烧七等都无法一起去的情况,会让去世的老人"寒心″。老人在那边看到子女不和,心中肯定不好受。所以即使是再有啥过不去的坎儿,毕竟是一家人,有什么不能借就的呢,就算是为了让老人安心,也该合好吧。

这个民俗是有的,但是传错讹了,原话是“坟不能上两回”。不是很多人所担心的两位亲人去世时间都在同一个月里,就不能上坟的意思。也不是遇上祭日和常见的上坟日子在同一月,便不能去两次的意思。

所谓“坟不能上两回”,实际上是老人过世,大家约好一个日子去上坟,而不能某子女今天去,某子女明天去。这样的话,后头去的人,肯定会看见前头去的人烧过的纸留下的痕迹。兄弟姐妹间,上坟都不一起,这是彼此之间有隔阂有意见,不愿意照面的意思。

前两年,西安有兄弟俩就因为这件事闹翻了。以往兄弟姐妹清明节一起给老人上坟,结果2012年清明节,弟弟去的时候,发现有人已经烧过纸了。他们乡的习俗就是“坟不能上二回”,所以大哥上了坟,他就不能再上了。本来就是因为彼此有意见才分开上的,这回更憋气。

上坟有很多日子,通常是在忌日、清明节、中元节(七月十五)等,晚辈要准备祭死者用的日常用品(包括烟酒、馍、香、纸钱、鞭炮、花圈等),到死者坟前进行祭祀,以表后人对上辈人的思念之情。既然是寄托思念之情,如果不思念,就为走个过场“好看”,干脆就别去了。更不要老人生前你什么孝都不尽,什么事都撇得干干净净。人一死,发丧,最属你哭得惨,上坟也挺积极。平日里要是工作忙,可以偶尔悲伤一下寄托哀思,然后继续前行。别搞什么雇人代替你去扫墓的事,没用。

保重好自己的身体,努力做出一番成绩。老人泉下有知,必然可以瞑目。古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不要作奸犯科,使身体遭受髡墨之刑,这是孝的开始;立身行道,做出一番成就,扬名与后世,这是孝的终极。

整天研究些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屁事,放大开来当作一生的事业,古人管这叫“没出息”。

民间确实有这种说法,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对这个比较忌讳,会提醒年轻人注意。

“一月不上两次坟”的说辞,各地习俗不一样。但总的看来,还是为了活着的人好。我们当地的说法是,一个月上坟两次或者两次以上,会被已故亲人认为你舍不得他(她),就会晚上托梦给你。确实影响活着的人的心神,容易损伤活人秉性。

不过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人就会有纠结了。比如已故亲人的忌日和清明节是同一个月,是不是两次都要去?这样该怎么办?或者已故亲人是腊月月头去世,要不要忌日和三十都要去拜祭呢?

这个有不同的对待办法的。老辈人会告诉你,守孝三年。已故亲人第一年的祭拜,最好是忌日和节日都去,表示对已故亲人的追思,然后后两年是不是还要两次都去?看自己的生活工作安排。至于以后的岁月,就按照正常的习俗安排了。不过老辈人会告诉你,平常月份,只去一次,就是忌日那天。

除了“一月不上两次坟”,还有“一人不上两年坟”的说法,这个一般是老在年尾的亲人了。也就是说年底亡故的亲人,头年的三日忌,五七忌和百日忌,一定要全部办完,不能隔年。宁可合并办完,也不能拖到过罢年,都是忌讳吧。

十里不同俗百里改规矩。这个民间习俗,各有说法。但不管怎样,一个月不能跑去两次祖坟是对的。回到开头,如果已故亲人忌日和清明同一个月,最好忌日去上坟,清明就不要去了。三年以后,当遵循旧制,逢年过节去看看祭拜一番。

关于上坟这个话题有很多,自古以来生老病死,自然规律。

人活着的时候每一天都当努力,而死后,活着的人为了表达对死者的纪念和哀思。

会在每年的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等传统节日,带上纸币,死者生前爱吃的糕点等礼品去坟前焚烧、祭拜,也就是所谓的上坟。

在我国各地对上坟有很多讲究,地方不同,风俗习惯也就不同。

那么民间有人说“一个月不上两次坟”是什么意思呢?

从字面上的理解就是一个月内,活着的人不能上两次坟。但是细细了解,却发现有很多含义。

我们当地人讲究死者刚去世时要烧五七,也就是七七四十九天内,每逢一个七日,子女们要为逝者上坟烧纸。

如果因事不能来的,也要在头七、三七或者五七和周年来上坟,之后就遵从习俗,在清明节,七月十五等鬼节为逝者上坟扫墓就可以了。从这个上面来看,一个月内是可以上几次坟的。

但是也有说,如果活着的人频繁的去为逝者上坟,会让那边的亲人觉得你舍不得他,而且总是悲悲戚戚的。

两边的人心神都不能安定,生者不能安心年工作和学习,死者也总托梦不能安心归土。

还有一说,是指上坟时,后辈们一起去为逝去的先人们上坟,祭拜,看到后辈们和和睦睦,团结齐心的在一起,会让那边的先人们心神宽慰。

如果,后辈们今天你去上坟,明天他去上坟,各上各的坟,各烧各的纸,会让先人们在那边觉得后辈们相处的不和睦,有隔阂,也会让先人们在那边不得安宁。

自古就有“死者为大,入土为安”一说,所以,不要常去打扰那边的亲人的清静,也是一种孝道。

另外,有的地方也讲究女性不宜上坟,因为坟地阴气过重,女性属阴,去上坟会扛不住阴气侵袭,影响身体 健康 。

比如笔者家,因为在一个月内弟媳妇的母亲先去世,刚操办完葬礼,紧接着笔者的父亲也去世了,作为子女们披麻戴孝这是最自然不过。

但是弟媳妇在父亲的葬礼上,长辈们说她不能戴孝,原因就是她刚为自己的母亲戴过孝。

如果再戴孝就是重孝,一个人在很短的时间带两次孝,阴气过重,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身体上都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由此看来,披麻戴孝和频繁去坟地上坟,对活着的人都不是好事。

在笔者看来,活着的人无论以哪种方式表达对逝者的纪念和哀思,都不为过,在老人活着的时候,多陪伴在身边,力所能及的去关心体贴和照顾。

老人去世后,能在传统节日去上坟、祭拜,最好不过;如果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去上坟,相信逝者也不会怪罪他,而生者也一定会心怀感恩,在心里留一份空间,默默为逝者表达追思和纪念,这样的方式又何尝不可呢?

以上是笔者的对这个话题的理解,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多多包涵!

“一月”虚数:指段时间内不可连续上坟两次;

民俗方向说法:

民俗方向说法不免封建迷信色彩:

1.阳人(活着人)经常来往坟地,可能会招惹其鬼魂野鬼。

2.影响其阴人(亡者)清净。

3.令亡者不安,惦记阳上人或阳者被阴人所扰。

上述可以理解为民俗范畴,于此同时命理角度,也可能会被冲克等相关问题。

人文科学角度解释:

入土为安,阴阳相隔,那么活着人更应该要经营好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过度怀念与悲伤。

如果经常来往坟茔那么势必会影响许多问题。

1.情绪方面问题,过度怀念,忧思郁结容易生病。

2.影响事业与工作,始终处于“丧事”的情绪之中难以脱身,导致生活问题。

3.如配偶亡者、或子女亡者一类,活着的丈夫或妻子、父亲或母亲,经常受到内心 情感 情绪的冲击容易更加受伤,内心也容易崩溃,可能会有轻生的想法。

所以不建议短期上坟,另外一个核心的问题,亡灵入土为安,坟地并不属于阳人的世界,所以并不是经常出没是没有必要与意义的,无论何时都应该经营好自己的未来与生活。

无论是民俗角度、还是人文角度,都存在着背后的深远道理。

很多朋友都喜欢问一下明间风俗到底可不可以信,民间的俗语有很多很多,有的可信,有的不可信,不管你信不信,最好还是要抱着一些敬畏的心态去面对。毕竟这些都是老一辈人生存的经验,这些俗话能流传这么久这么广,自然一定有这些俗话的道理。

这条俗语其实也是为了为在世的阳人考虑的,并不是为死去的人考虑的。毕竟如果一家人几个兄弟,如果大家都分别选日子去祭拜祖先,那么会给村子里面的人说闲话。是不是这些兄弟不和睦,而死去的亲人如果在地下看到来看自己的子女分开来祭拜,也以为子女不和睦,自然在地下过的不好。如果自己的祖先在地下过的不好,自然不会保佑子女,长此以往,这个家庭就慢慢变得破败了。不过独身子女家庭就可以不用考虑这个方面的问题。感觉自己想尽孝心了,随时都可以去祭拜。一个祖宗要管自己的四代祖孙,所以大家平时感觉运气不好了,要多回去给自己的祖先扫扫墓,多积点阴功阴德。自然就能慢慢化解不顺利的运势。

只要你想去看望去世的亲人,表达自己的哀思,一年去几次也无所谓啊,虽然各地的习俗不同,但也不会对自己产生什么不良的影响,只要你自己做到问心无愧就好。不过不管怎么样的民俗,大家该尊敬的还是要尊敬,毕竟这是老一辈的人的经验,是经过世世代代总结出来的,我们应该抱着相信而不迷信的态度去面对。自然大家都能够得到顺顺利利的发展。

咱们国家讲究“百善孝为先”,所以祭祖也算是咱们生活中的一件头等大事,于是很多日子或者节日的时候,都会举行祭祖这项活动。不过有的时候在一些村子里面会听说“一月不上两次坟”这样的说法,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只是个别村子的一些风俗,并非全部的农村都有这种讲究,而且也不是所有的时候都讲究“一月不上两次坟”,而是大多只在逝者刚亡故的那段时间不能上两次坟。当然这种行为跟迷信没有太大的关系,更多的还是由于担心人们的精神和身体。

大家都知道在一个人刚亡故的时候,他的家人都是非常悲伤的,这段时间的精神状态和身体都不是特别的好。如果在这段时间内还多次上坟话,会导致他们长期处于一种过度悲伤的氛围之中,这对他们的身体 健康 是一种比较大的伤害。所以在亲人刚逝世的时候,是不建议多次上坟的。

而当这个时间过去比较长久之后,人们心中的悲痛也就会慢慢的减轻,这个时候去上坟虽然也会有悲伤感,但不至于会过度悲伤影响身体,所以这个时候对于上坟的次数就不太在意了。

不过上面也说了,这种风俗只是个别地区讲究而已,而且并非是一种规定性比较强的风俗,更多的是表达了人们对于逝者的 情感 。

去坟墓上去祭拜祖先对于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对于他们而言,人活着和去世是一样的,同样需要各种各样的东西来支持他们生活,所以每年每逢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都会去以故老人的坟墓前去祭拜他们的祖先。但是对于祭拜祖先来说,也是有很多讲究的,比如去祭拜祖先的时候,一般都不会允许女人前往,人们普遍人们女人属阴,坟地阴气太重,所以女人去的话对自己的身体 健康 不好。

“一月不上两次坟”就是我们在祭拜祖先的时候会讲究的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点,即一个月不能同时把一位祖先祭拜两次,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如果去频繁的祭拜祖先,会让祖先认为活着的人十分怀念他,所以会晚上托梦,时间久了,就会给在世的人很大的精神压力,精神状态不好,整个生活工作效率就会下降很多。当然了,最重要的是,多次上坟让人过度怀念亲人,徒增很多伤心,所以还是有所选择的好。

肯定就有人会问,如果忌日和清明在同一个月要如何做呢?大多数人的做法都是,前三年都要统一进行祭拜,后面日子则有所选择的进行祭拜,毕竟有些人的时间也没有那么多。“一月不上两次坟”,这句话告诉我们,上坟还是需要有所选择的进行,而不应该经常去,这样会让自己一直陷入对亲人的怀念之中,你觉得是这样吗?

什么一月不上两次坟,什么正月剃头死舅舅,什么初二姑娘姑爷才回娘家。等等这一系列的说法。只不过是那时候老人受的文化教育比较少。受的封建思想教育比较多。做什么事情都看老黄历。儿女们处对像都要看生日时辰合不合。其实这些都是我们民俗中的一部分,作为新 社会 新时代,看到这些禁忌的时候。我们也都是一笑而过。

如果说我们还坚守这些老黄历,老说道的话。也不过是为了敷衍一下父母。让父母们内心觉得舒服也就算了。现在你说我们,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谁还信过去的那些老说道,老说法,我们也不信。比如说有一天的话,我们可能会参加上白事好几场没有办法,都是亲戚朋友家的事,也必须得去捧场。不过我妈妈就有一些这样的老说法。每次他连我去给姥姥姥爷上坟的时候,她都领我会去小食杂店,小蔬菜店,再或者就是车站什么地方?用妈妈的话说,从墓地回来的话。必须要到公共场合去走一走,把身上的邪气去释放出来。
我不信,可是妈妈坚持要这样做我也没有办法,所以说我也就是为了讨妈妈高兴,才会去这么做的。再有就是正月剃头死舅舅这种说法。为了这个说法我不得不在年前早早的就把头发理掉。等到正月的时候,那就不能再剪头了。常常的头发给人会留下不好印象,所以说还是早早的离了吧。如果是正月理发的话就没有病还好,如果真有病了,舅妈能饶过我们吗?所以我说,可信可无。不要太放在心上就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