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沉积相变化

如题所述

在收集300余个钻井中,穿过晚古生代地层钻井64个,钻遇其顶界深度938~4592m,底界深度1013.5~4682m;晚古生代地层残留厚度16~910m(表2-6),其下伏地层为马家沟群,上覆地层则为三叠纪、侏罗纪、古近纪和新近纪地层,地层的残留厚度与构造关系密切,所处的坳陷与凸起决定了地层的残留厚度。

钻井数据说明,含煤地层分布及厚度在横向上有所变化,其沉积相相应发生变化。

图2-18 济阳探区616.0测线石炭—二叠系地震相特征

(据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2003)

图2-19 济阳探区82-90测线石炭—二叠系地震相特征

(据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2003)

图2-20 济阳探区568测线石炭—二叠系地震相特征

(据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2003)

1.本溪组

本溪组变化受古地形和海侵的控制,石炭-二叠纪沉积盆地古地形为北低南高,奥陶系风化剥蚀面起伏不平,海水由南东向北西侵入。东西方向的变化主要受海侵控制,当济阳坳陷发育开阔台地相厚层灰岩、局限台地相薄层灰岩(太原组)和 湖相泥岩时,向西的临清坳陷变为 湖相泥岩为主,潮坪相泥岩-粉砂岩发育,夹局限台地相灰岩和潮道相砂岩;反映在地层厚度上,在惠民凹陷和义和庄凸起厚度较小,车镇凹陷和青城凸起厚度中等,垦利地区厚度较大,呈现出由东北方向向西南方向厚度变薄的趋势,反映出岩石地层单位穿时特点。

图2-21 济阳探区568测线石炭—二叠系地震相特征

(据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2003)

图2-22 济阳探区58测线石炭—二叠系地震相特征

(据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2003)

2.太原组

太原组下部沉积仍受古地形和海侵的控制,但古地形的分异变小、海侵规模变大,北部陆源有一定影响。东西方向的变化受海侵控制,济阳坳陷发育开阔台地相厚层灰岩、局限台地相薄层灰岩和 湖相泥岩,夹障壁砂坝相和潮道相砂体;向西的临清坳陷,台地相和 湖相仍较为发育,灰岩层数和厚度略有减少,潮坪相泥岩-粉砂岩和障壁砂坝相、潮道相砂岩明显增多;太原组中上部沉积主要受古地形和海侵的控制,古地形变为南低北高,海水变为东南方向侵入,海侵规模大、主要发育台地相、湖相、障壁砂坝相和潮坪相。太原组分布稳定,厚度变化不大。

表2-6 钻井穿过晚古生代地层厚度统计表

续表

备注:钻井编号空的为不含煤钻井。

3.山西组

山西组沉积主要受古地形和陆源的控制,古地形继承了北高南低的格局,在济阳坳陷、临清坳陷为浅水三角洲相沉积,厚度变化不明显。

山西组形成早期继承了晚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早期的特点,古地形北高南低,持续海退,盆地逐渐萎缩,三角洲不断向海延伸,在济阳坳陷、临清坳陷为浅水三角洲相沉积,厚度变化不明显。

为说明含煤地层的时空变化,选取部分钻井资料,进行地层划分对比(图2-23,图2-24,图2-25)。

坳陷区晚古生代地层从形成到结束,经历了海相沉积—海陆交互相沉积—陆相沉积的变化过程,由于构造运动,隆起遭受风化剥蚀,使目前所钻遇的地层厚度并不能完全反映当时古地理地貌,随着找煤工作的深入,钻探工作增多,地层格架研究程度会不断提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