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在“乌台诗案”中大难不死, 多亏了他的哪位好朋友?

多亏了他的哪位好朋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朝著名的诗人、书法家、画家。他作为宋代文学的最高代表,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文学创作期间还积极参政。只是苏轼的从政之路好像并没有那么顺利。

苏轼一直渴望能在仕途上有所发展,为了报效祖国,奈何事实并不如人意,他屡遭贬黜,尤其在“乌台诗案”差点丢了性命。多亏了一位好友的帮助他才死里逃生,最后被朝廷贬到荒无人烟的海南岛儋州。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宰相章惇。

章惇出身世族,博学善文,相貌俊美,但他又高傲自负。当时苏轼与他同中进士,但因苏轼母亲病故而回乡守制。当时章惇因为侄儿章衡高中状元,而自己排名在侄子之后他觉得有失颜面,干脆放弃功名,准备翌年再考。这件事在当时影响很大,由此可见章惇是个很有主见但同时又很自负的人。两年后的他高中进士,以一甲第五名被外放商洛令。

大概就是在这之后,苏章二人便在京城相识。他们都是性情中人,豪爽仗义,时长结伴游山玩水,诗词唱和。可是后来两人因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当时宰相王安石当政时,搞了个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坚持改革,是“新党”的领袖。章惇紧跟王安石的步伐,深得王安石的器重,而苏轼则初为旧党的坚持者,后来又向新党倾靠,导致先后为新、旧党所不容,这也为他仕途坎坷埋下了种子。很多人都无事生非,为讨好新党从苏轼的诗中鸡蛋找骨头似的找出很多反诗来弹劾苏轼。

当时在王珪从苏轼的诗中找到“世间唯有蛰龙知”一句,速报宋神宗说他有不臣之心。还请求宋神宗对苏轼予以重判,而此时的翰林学士章惇在一旁对宋神宗来解释此事,说龙单从字面意思并非单指皇上,臣子也可自称为龙,比如诸葛亮当时自称卧龙。神宗听了他的话,也认为并不能因此就对苏轼加以重罪,只是让他做了黄州团练副使。

可见章惇在此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并未在朋友危难之时落井下石。即使他们的政见可能不同,但他仍然为苏轼说话,可见他们的情谊之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9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朝著名的诗人、书法家、画家。他作为宋代文学的最高代表,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文学创作期间还积极参政。只是苏轼的从政之路好像并没有那么顺利。

苏轼一直渴望能在仕途上有所发展,为了报效祖国,奈何事实并不如人意,他屡遭贬黜,尤其在“乌台诗案”差点丢了性命。多亏了一位好友的帮助他才死里逃生,最后被朝廷贬到荒无人烟的海南岛儋州。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宰相章惇。

章惇出身世族,博学善文,相貌俊美,但他又高傲自负。当时苏轼与他同中进士,但因苏轼母亲病故而回乡守制。当时章惇因为侄儿章衡高中状元,而自己排名在侄子之后他觉得有失颜面,干脆放弃功名,准备翌年再考。这件事在当时影响很大,由此可见章惇是个很有主见但同时又很自负的人。两年后的他高中进士,以一甲第五名被外放商洛令。

大概就是在这之后,苏章二人便在京城相识。他们都是性情中人,豪爽仗义,时长结伴游山玩水,诗词唱和。可是后来两人因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当时宰相王安石当政时,搞了个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坚持改革,是“新党”的领袖。章惇紧跟王安石的步伐,深得王安石的器重,而苏轼则初为旧党的坚持者,后来又向新党倾靠,导致先后为新、旧党所不容,这也为他仕途坎坷埋下了种子。很多人都无事生非,为讨好新党从苏轼的诗中鸡蛋找骨头似的找出很多反诗来弹劾苏轼。

当时在王珪从苏轼的诗中找到“世间唯有蛰龙知”一句,速报宋神宗说他有不臣之心。还请求宋神宗对苏轼予以重判,而此时的翰林学士章惇在一旁对宋神宗来解释此事,说龙单从字面意思并非单指皇上,臣子也可自称为龙,比如诸葛亮当时自称卧龙。神宗听了他的话,也认为并不能因此就对苏轼加以重罪,只是让他做了黄州团练副使。

可见章惇在此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并未在朋友危难之时落井下石。即使他们的政见可能不同,但他仍然为苏轼说话,可见他们的情谊之深。

第2个回答  2019-09-29
苏东坡“乌台诗案”中大难不死多亏了好友王诜,就是因为王诜在案发前给苏东坡通风报信,才使得苏东坡逃过一难。
第3个回答  2019-10-01
这就得多亏了他的好朋友宰相章惇,是他在苏东坡有难时去为他觐见皇上求情。
第4个回答  2019-09-30
苏轼之所以能死里逃生,多亏了一位好朋友、好哥们的暗中相助。这个人就是宰相章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