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貌

如题所述

一、地形

准噶尔盆地为较完整的封闭干旱内陆盆地,北靠阿尔泰山山脉,南临天山山脉,中部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形大致由北东向南西倾斜,总地势东高西低,平均海拔500m左右,东北部海拔800~1000m,西南部海拔最低处为189m。盆地中、东部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我国第二大沙漠。

盆地内有3个主要湖泊:北部乌伦古湖,湖面高程468m;西北部的玛纳斯湖(已干涸),平均海拔280m;西部的艾比湖,湖面高程189m。它们分别为准噶尔盆地3个独立的汇水中心。

阿尔泰山山脉,走向NW,位于盆地北部,山体宽60~120km,海拔为1500~3200m,西部最高山峰友谊峰海拔4374m,向东到青河县山地高度下降到3000m以下。

北天山位于盆地南部,山脉整体呈EW走向,平均海拔4000m左右,与准噶尔盆地之间高差达3000~3500m,山势雄伟,区内最高博格达峰海拔5445m。

准噶尔盆地以西是多列平行断块山地,总称为准噶尔西部山地,可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山地呈东西向延伸,自北向南为萨吾尔山、塔尔巴哈台-谢米斯台山等;南部由西向东有巴尔雷克山、乌尔戛萨尔山、扎依尔山-玛立山、成吉思汗山等。

准噶尔东部山地,除去阿尔泰山延入部分外,还有喀拉麦里山、北塔山等,走向近EW向,向东为中蒙边境的地垒状山。

二、地貌

1.侵蚀、剥蚀地貌

(1)高山侵蚀地貌

分布在天山的博格达山、科古琴山及洪别林达坂、友谊峰,海拔2800~5445m,切割深度800~1500m,冰川作用强烈,褶皱、断层发育,山势崎岖,悬谷陡壁,多具尖顶,雪线高度在海拔3700m以上,U形谷发育,倒石堆和泥石流发育,冻裂与物质移动相当强烈。

(2)中山侵蚀、剥蚀地貌

分布于阿尔泰山(海拔1500~2400m)、天山(海拔1700~3000m)以及准噶尔西部山地中山地带,以流水侵蚀、剥蚀作用为主,分布范围大致与森林上、下限一致,切割深度300~600m,线状侵蚀十分强烈,峡谷、嶂谷、崩塌、倒石堆、滑坡等发育。

(3)低山区剥蚀地貌

分布于东西准噶尔山地、阿尔泰山及北天山,海拔900~1100m,相对高度200~500m。以剥蚀作用为主。植物贫乏,基岩裸露,岩屑坡、冲沟、干沟、倒石堆发育。

(4)丘陵区剥蚀地貌

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呈带状分布,为季节性洪水侵蚀与剥蚀作用共存,该区山体上升幅度不大,经长期剥蚀切割形成一些地势低矮的丘陵。该区地表支离破碎,沟谷纵横,地表砾石、岩屑遍布坡面,间歇洪流细沟众多。植被贫乏,相对高度小于200m。

(5)风蚀地貌

准噶尔盆地雅丹地貌主要位于盆地西部,以乌尔禾附近的魔鬼城最为著名,为古近系、新近系红色泥岩,被风蚀作用不断刻蚀后形成,分布面积大,且形状怪异,千姿百态,色彩丰富。

2.堆积地貌

(1)黄土地貌

主要分布于天山、准噶尔西部山地的低中山区及其山麓地带。由风成黄土、冰水黄土及次生黄土堆积形成,外部形态表现为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覆盖丘陵。

(2)冲积、冲洪积、洪积平原

沿盆地周边均有分布,主要是河流形成的洪积扇(山前倾斜平原)、冲积平原和湖积平原。山前倾斜平原前缘地形微倾,土层深厚,地下水泄出,形成富饶的绿洲。

(3)风成平原

分布于盆地中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以及一些小面积沙地,总面积5.61×104km2。受不同风向风力作用,形成了形态复杂、类型多样的沙丘,诸如新月沙丘、鱼鳞状沙丘、星状沙丘、羽状沙垄、树枝状沙垄等。小型沙地分布于乌伦古湖、玛纳斯湖、艾比湖等湖泊沿岸地区。地形平坦,由沙粒物质组成。

三、地质构造

准噶尔盆地是晚古生代至中、新生代多旋回叠合盆地,沉积了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地层。盆地中央地层平缓,具稳定地块特征,盆地南部是天山山前坳陷(或称天山北缘前陆盆地),盆地西北部为成吉思汗逆冲断褶带,盆地东北部为克拉美丽山山前坳陷。

准噶尔断陷盆地四周为大断裂所限,按走向可分为3组:NE向断裂,主要发育在盆地西缘,以达尔布特断裂和克-乌断裂为主控断裂;NW向断裂,主要发育在盆地东北部地区的乌伦古、克拉美丽地区,以卡拉先格尔大断裂、吐丝托依拉断裂、陆北断裂为主控断裂;EW向断裂,主要发育于南缘坳陷区,以昌吉南断裂、奎屯-玛纳斯-呼图壁北断裂为主控断裂。从断裂发育规模和活动强度来看,边缘断裂活动强度最大,盆地内部较弱。

1.构造

(1)南部断裂、天山山前深大断裂带

玛纳斯断裂:位于前山带(又称霍尔果斯-吐谷鲁断裂),全长100km,总体走向280°,倾向南,倾角65°~85°,为一条压扭性活动断裂,切割最新地层为中更新世砾石层。发育于第一排构造带(南安集海背斜)南翼,由许多条断裂组成,主要有3条,总体走向NWW,向南倾,南盘上升,以挤压逆冲为主,为逆掩断层,伴生数条小断层,具阻水性质。

石河子-玛纳斯断裂:分布在第二排构造北翼,断裂走向近EW向,为一隐伏断裂,北盘上升,南盘下降,倾向南,倾角35°~65°,形成山前断陷盆地,性质为张扭性断裂,具导水性质。

呼图壁断裂:位于呼图壁背斜南翼,为一条NWW向性质不明的隐伏断裂,规模较大,长87.5km,位于呼图壁背斜南翼,沿断裂处有一系列泉点出露。

奎屯河顺河隐伏断裂:近SN向沿奎屯河河谷发育,为隐伏断裂,性质不明,被盆地中央断裂所截,在车排子附近被东西隐伏断裂切断,盆地中央断裂控制了奎屯河流向,并在车排子转向,最终汇入艾比湖。

乌鲁木齐河顺河隐伏断裂:近SN向沿河延伸,为张扭性断裂,断裂两侧地貌、岩性有明显差异,其他断裂均被其所截,长约95km,导水,沿断裂有泉出露。

(2)西部边界

克-乌断裂带,倾角30°~40°,为逆掩断裂,断裂南起车排子,北至乌尔禾以北,断层西侧为数条平行逆掩断裂构成的断裂带,将古近系、新近系断褶;断层东侧为第四系沉降区。

(3)东部边界

卡拉先格尔大断裂,位于富蕴县及青河县境内,由一组NNW方向的冲断面组成,为压扭性断裂,全长176km,宽度达数十米。

(4)北部边界

额尔齐斯大断裂,走向NWW,是阿尔泰山山前断裂,在东部为卡拉先格尔大断裂错断。

2.褶皱

(1)南安集海背斜东段

广泛发育于前山带,出露于南部呼图壁河河口,由古近系、新近系岩层组成,走向NWW,出露长度约5km,地下水一部分沿切穿背斜的河谷向下游运移,其余部分沿背斜边缘绕行。构成天山北麓第一排构造的组成部分。

(2)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背斜

以玛纳斯背斜为主,其南翼倾角40°~60°,北翼发生倒转,向南倾45°~60°,背斜轴长45km,宽6km。贯穿整个背斜,发育纵向逆掩断层,轴部由古近系组成,两翼依次为新近系和第四系下更新统,构成天山北麓第二排隆起构造带。该带与第一排构造带之间构成较平缓的向斜洼地,形成储水构造,地下水主要沿大河河谷排泄。

(3)呼图壁背斜

位于呼图壁县东南,为一隐伏古近系、新近系构造背斜,其上为第四系覆盖。轴长40km,宽8km,两翼缓倾,倾角为6°~15°,与第二排构造之间为平缓的向斜相连。

3.新构造活动

区内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基本是在老构造基础上继承性发展。新近纪—早更新世,盆地周边的天山、阿尔泰山老褶皱系复活,强烈抬升;盆地内部,受基底构造影响,呈现不均匀沉降,盆地南缘沉降幅度大,在天山北麓沿乌伊公路一带第四系厚1000~1200m,向北厚度逐渐减小;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以北,第四系厚度一般小于30m。

盆地内新构造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山区与盆地差异性升降活动明显

早更新世至今,天山抬升量约为700~1500m,为强烈活动区;形成于古近纪的阿尔泰山,早更新世末抬升了近1000m,形成以中山为主的活动区;由于天山强烈抬升,盆地沉陷,盆地南部沉积了巨厚的第四系,博尔塔拉谷地第四系厚达60~900m,精河-大河沿山前断陷厚350~1500m,天山北麓沿乌伊公路一带厚1000~1200m。

(2)夷平面和阶地发育

山区发育多层夷平面,沿山体呈近EW或NWW向发育,并顺山体坡向微倾,倾角达3°~5°,被活动断裂切割成阶梯状。在艾比湖地区山前还分布有多级冰水台地,阿拉套前山带台面高程分别为1890m,1750~1760m,1600m;精河南巴音那木一带为1300~1500m,1500~1700m,1700~800m,台面遭不同程度的切割。

婆罗克努山北麓的艾比湖南岸,阶地十分发育,从湖区到山顶,共有18级阶地,一级阶地面宽1.2km,二级阶地面宽2km,3~18级阶地面宽为38~230m。一级阶地至第18级阶地之间的高差为164.346m。在河谷地区常见三级以上的阶地。

(3)褶皱活动

新近纪至第四纪早期,受青藏高原强烈隆升影响,盆地南缘古近系、新近系和下更新统普遍发生褶皱、断裂和挠曲,形成3条雁行排列的背斜带,地表出露近30个背斜;下更新统西域组砾石层普遍发生褶曲或挠曲,倾角可达40°~50°,与上覆中、上更新统呈不整合接触。

(4)活动断裂与地震

近EW向和NW向断裂是盆地内主要的活动断裂,分布在盆地山前地带,第四纪以来,不断向盆地逆冲、挤压,使山区不断抬升,同时,在山前产生新近系和第四系褶皱。NW向断裂斜切EW向断裂构造,在两组断裂交切处常有地震记录。最典型的是卡拉先格尔大断裂,1931年8月11日5时18分47秒,该断裂发生了一次8级大地震,有感范围达数千千米,地表破坏集中分布于富蕴县可可托海至青河二台之间的狭长地带,沿北西向二台断裂形成一条规模宏大的地震断裂带。在二台至青河的公路边,可见到现代洪积层被错断,形成3~5m高的断层崖和狭长的地堑式断陷。

四、地层

本区出露地层有古生界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及石炭系,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志留系、泥盆系分布较广,为地槽型的海相沉积;石炭系分布较少,为海陆交替相的沉积;古近系、新近系主要分布在盆地周边低山丘陵区及北部低山丘陵区,第四系主要分布在山间、山前一带洼地及盆地内。

1.独子山组(N2d)

主要是土黄色、褐黄色砂质泥岩与含砾砂岩互层或夹层,含钙质结核。岩性稳定,与上覆西域组为假整合接触,广泛分布在准噶尔盆地中南部,在玛纳斯河流域厚度最大,可达1500m以上;向东、向西厚度变薄。

2.西域组(Q1x)

分布在天山南北麓及昆仑山北麓的山前地带,以灰黑色巨厚砾岩、砂砾岩为主,夹淡黄色砂、泥岩,砾石成分复杂,有石英岩、花岗岩、片岩、板岩,砾石呈次圆-次棱角状,钙质胶结或半胶结,与下伏新近系呈整合接触,与上部乌苏群呈不整合接触,厚数十米至3020m。典型剖面如天山北麓的独山子和安集海。

独山子剖面,自下而上,划分为5段,总厚276m:

⑤灰黄色-灰黑色厚层砾岩层,夹砂透镜体,厚75.5m;

④灰黄色砂质泥岩与灰色砂岩互层,以砾岩为主,厚44m;

③灰黄色砂质泥岩与灰色砾岩互层,底部出现厚层褐黄色泥岩层,厚57.5m;

②以褐黄色泥岩为主,夹薄层黑色砂、砾岩,厚48m;

①以红黄色泥岩为主,厚51m。

与下伏新近系独山子组呈连续过渡关系。

安集海剖面,自下而上,划分为5段,总厚220m:

⑤灰黑色巨厚砾岩层与砂和砾岩层,厚38m;

④以黄色砂质泥岩与黑色砂、砾岩互层,厚45.5m;

③棕黄色砂质泥岩与灰黑色砂、砾岩互层,厚17.5m;

②棕黄色泥岩夹薄层状或透镜状砂、砾岩,厚95m;

①以红黄色泥岩为主,厚25m。

与下伏新近系呈连续过渡关系。

3.乌苏群(Q2)

以冲洪积为主,下部为灰色砾石层,较为稳定,受到不同程度的褶皱变形和错断,与下伏西域组和前第四系呈不整合接触;上部为黄土状土,分布不稳定,具有下粗上细的二元结构特征,总厚度为200m。在乌苏地区,由下到上,分为4组:

④采油厂组,位于独山子构造东部采油厂生产区内,具下粗上细的二元结构;

③鲤鱼山组,位于乌鲁木齐鲤鱼山,下部由砾石层组成,为泥沙和钙质胶结,上部为黄土层;

②奎屯组,位于奎屯河东岸,下部由灰色砾石组成,与独山子组呈不整合接触,上部由黄土组成,总厚20~30m;

①买川塔吾组,位于独山子背斜南翼的单面山山顶,下部由灰色砂砾石组成,上部由黄土覆盖,厚20m。

本群广泛分布于盆地四周、山区、大河两岸及山麓地带,属冲洪积成因,构成高戈壁平原或河谷的高阶地,一般高出河床数十米,局部可达200m。

4.新疆群(Q3)

以克拉玛依车排子柳沟剖面发育最好,由砂、砾石、碎石和砂质粘土组成,从山前至平原粒度由粗变细,地貌上构成洪积扇或山前倾斜平原,在盆地中心地带为湖相地层,为灰色细砂夹粘土层,厚135m;在山区(喀拉麦里山)为钙质、石膏质胶结的角砾岩,厚7.2~10.2m;在乌鲁木齐附近的山前倾斜平原前缘为黄色砂、砾石层及砂质粘土层,厚98m;在克拉玛依车排子柳沟为暗灰色或浅灰色砾石层,最大厚度为206.6m。

5.全新统(Q4)

沉积物复杂,有风积、冲积、湖积和洪积层。风积层有沙丘及沙漠,岩性主要为灰白、浅黄色石英砂,夹少量云母碎片,极疏松,一般中-粗粒,分选、圆度较好。冲积层主要分布于常年流水的河床和间歇性河谷的河床,以砾石和砂为主,在河漫滩阶面上常见有含砾亚砂土层,厚度不等,砾石成分主要为变质岩、花岗岩等。湖积层分布面积大小不等,多为土黄色-褐色致密的砂质亚粘土,多孔,含大量钙质,砂主要为石英砂粒,在低洼潮湿区往往变成半干涸的盐碱地,表面生成白色的盐碱膜。洪积层主要分布于盆地周边的现代干沟、山麓和洪积扇裙。

五、盆地发展史

中侏罗世,受燕山运动影响,盆地边缘山地开始隆升,气候从暖湿逐渐变为干热。早白垩世,准噶尔盆地再次下沉,地壳出现振荡运动,并在干燥炎热气候条件下,形成具粗细互层、红绿相间的地层;晚白垩世,盆地沉积范围明显缩小,气候更趋干燥,形成以红色为主的粗碎屑沉积。

古近纪,准噶尔盆地平稳沉降,南部降幅较大,接受了近千米厚的泥砂碎屑沉积,向北厚度逐渐变薄;盆地与周围剥蚀山区高差不大,以河湖相沉积为主,盆地边缘粗粒相碎屑沉积不甚发育,无膏盐沉积,属湿润与干旱气候过渡带。

新近纪,受到青藏高原隆升影响,盆地南北沉降幅度差异加大;中央隆起北部的乌伦古河一带,沉积厚度仅有172m;而南部则强烈下降,在盆地南缘形成坳陷带。古近系与新近系连续沉积,整套地层为干燥、湿润气候交替下的河湖相沉积,无石膏层,仍属湿润与干旱气候过渡带。这一时期,阿尔泰山开始形成,缓慢隆起,构成盆地北部边界。

早更新世,受青藏高原隆升影响,天山、阿尔泰山强烈抬升。盆地北部上升幅度较大,第四系沉积厚度很薄,一般小于10m,仅在额尔齐斯断陷河谷中有洪冲积相沉积,厚20~60m。盆地南部,天山大幅抬升,在山前地带形成巨大的洪积扇裙;山前拗陷继续沉降,接受了巨厚的洪冲积相、冰水相西域组砾石沉积,为一套灰绿色砾岩,一般厚数百米,在乌兰布拉克一带最厚,达2046m。这一时期,气候温润,周围山区冰川供水充足,湖泊发育,玛纳斯湖、艾比湖湖面广阔,为淡水湖,盆地沉降中心位于艾比湖一带,洪积扇间湖沼发育。早更新世末,天山、阿尔泰山分别抬升了700~1500m和1000m,气候开始变得干燥,湖泊面积开始缩小,盆地中部开始出现风积沙。

中、晚更新世,受青藏高原强烈隆升影响,天山、阿尔泰山进一步抬升,使盆地边缘形成开阔的台地和丘陵,山区山谷冰川发育;由于气候变得更为干燥,艾比湖、玛纳斯湖面积不断缩小、咸化;风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增强,盆地内岩漠、戈壁和沙漠面积不断扩大。至全新世,在盆地中心形成浩瀚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