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有后代吗?

如题所述

有的,包拯膝下有两儿两女:

长子包繶,官至太常寺太祝、通判潭州,先于包拯去世。

幼子包绶,出生在媵妾家中,后被崔氏迎回,官至朝奉郎、通判潭州。

女儿包氏,嫁陕州硖石县主簿王向。 

女儿包氏,嫁国子监主簿文效。

扩展资料: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   ,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包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09

有两个儿子,叫包繶和包绶。

1、包繶(1033—1053),北宋名臣包拯长子,生母董氏,十九岁时娶淮阳崔氏为妻。崔氏是当过三朝宰相的吕蒙正外孙女,因此包家与崔家算得上是门当户对。 

2、包绶,幼名包綖,生于北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卒于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享年四十八岁,北宋名臣包拯次子,生母是包公身旁侍妾媵孙氏。

扩展资料

包拯30岁的时候,他的妻子就去世了,也没有给保证留下个一儿半女。后来包拯又娶了董氏,为包拯生了个儿子,名为包繶,长大成人和名门之后崔氏结婚后没留下一儿半女竟染病身亡。包拯到了花甲之年,也没有后人,以为包家要断了香火,就在这时,事情出现了转机。

原来包拯还有一位妻子,名为孙氏。当初孙氏说她怀了包拯的孩子,包拯并没承认这个孩子,并且把孙氏及孩子送回娘家,不知道是因为孙氏是陪嫁婢女,还是包拯不认为孩子是他的。

在包拯过60大寿,大儿媳妇抱回来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说是当初孙氏生下的包拯的孩子。包拯看到孩子跟他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肯定是自己的孩子,这才认下了当初被自己抛弃的孩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包拯

第2个回答  2020-02-06
包拯有后代。
包拯共有四个子女:长子包繶、次子包绶,两个女儿。
包繶,生母董氏,十九岁时娶淮阳崔氏为妻,崔氏是当过三朝宰相的吕蒙正外孙女。官至太常寺太祝,二十岁病故。其子包文辅五岁时夭折,而后崔氏在包家守节二十年,后来宋哲宗下旨加封她为永嘉郡君。
包绶,幼名包綖,生母是包公身旁侍妾媵孙氏。成年后娶庐州知州张田的女儿张氏为妻,之后张氏不幸早逝,包绶又娶了宰相文彦博之女文氏为妻。官至通判潭州军州事,赴任途中病死。
包绶与张氏共有四个儿子,包康年、包耆年、包彭年、包景年,另有两名女儿,但早早就夭折了,包康年和包彭年兄弟也在父亲包绶过世不久便相继死去。
扩展资料
包拯的轶事典故
1、巧答典客
包拯出使辽国时,辽国命馆伴对包拯说:“你们不久前在雄州(今河北保定市雄县)城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
包拯说:“你们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
2、清正廉明
包拯被提拔为大理寺丞、知端州时,当时端州特产端砚是宋朝士大夫最珍爱时髦的雅器,当地每年向朝廷进贡。凡在这里做“一把手”的官员,都在“贡砚”规定的数量外加征几十倍的数额以贿赂朝廷权贵,所谓“打点”中央的关系,此举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
包拯一上任就高调破除这则运行多年的潜规则,下令只能按规定数量生产端砚,州县官员一律不准私自加码,违者重罚,并且表态自己决不要一块端砚。此举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三年后,包拯任期满,被调至中央任职,果然“岁满不持一砚归”。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包拯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包繶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包绶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6
  包拯有后代的。
  根据1973年出土的包拯、包拯妻董氏、长媳崔氏、次子绶等人的墓志,包拯前后的世系是这样的:
  包士通——包令仪——包拯——长子包繶(早卒)、次子包绶——包文辅(繶生,早卒)、包永年(繶嗣子)、康年(未禄而卒)、耆年、彭年(未禄而卒)、景年(以上四人均绶生)——包完(永年生)

  但是,据现在所存家谱资料,包氏后裔的记载却各不相同。大致可分以下六个系统:
  一,在发掘包拯墓志的过程中,程如峰等人在安徽舒城和桐城分别发现了两部保存完整的《包氏宗谱》。舒城谱修于民国间,14本,始迁祖为包相,明代由合肥迁移到舒城山区包家洼;桐城谱修于光绪间,24本,始迁祖为包裕祯,元中期由合肥迁移到桐城。上面提到的资料5,包先立、陈照运《包氏支谱记述》介绍的陕西西峡谱,即是桐城谱。这一系统记载的世系是:
  包世忠——包令仪——包拯——包繶——包绶——
  显然是不大准确的。原因是中途老谱被毁,续修时补上的,至于出现绶是繶子,可能是当时补修时,修谱人从年龄来判断的。繶公生于1026年,绶公生于1058年,兄弟岁数相差32岁。
  二,浙江镇海衡河堰和甬东谱是包玉刚的支谱,始修于明崇祯年间,但它的记载最“靠谱”:
  包业——包袭——包仕通——包令仪——包拯——长包繶(一名绪)、次子包绶——包永年(繶子)、景年、松年、寿年、耆年、彭年
  1973年出土包拯墓志中不见的包业、包袭,谱中注解依据是包拯神道碑铭。由于它的记载和墓志基本相同(仅“士”和“仕”、以及包拯孙辈名字不完全相同)且多出两公(松年、寿年),后来《包拯年谱》即采用了镇海谱的记载。
  据镇海衡河堰和甬东谱,包拯第十二世孙包世懋为甬东支始祖,世懋弟世忠为衡河堰支始祖,包玉刚属于衡河堰支派,从包拯算起的话,他是包拯的第29世嫡系孙。
  三,江西南城包坊村包氏。从申包胥(春秋战国)、包咸(汉)、包恺(隋)、包融(唐),一直到宋代的包拯,这一谱把几乎包所有的名人都串起来了,但和墓志相比较则毫不相能,可能系攀附。虽然该谱声称始修于南宋,但它关于包拯子嗣的记载也多和墓志对不上,更说明其可靠性比较低。据说南城包坊村包氏后裔是包拯之兄的一系:包播——包经——包滨——,包滨出继给包繶为嗣子,这和墓志铭中是包永年的记载也矛盾,
  合肥出土墓志铭载:包永年,繶嗣子,字延之,世为庐州合肥人,生于1070年,卒于1120年,公享年五十有一。初娶朝请郎致仕、累赠朝议大夫李公庭玉之女,再娶宣教郎、知凤翔府县事成公抗之女,晚又娶吏部林公邵之女,林氏亦先公早卒。子一人,曰完,尚幼。女三人:长适同郡俊士赖持正,即故亳州县主簿扩之侄也。次适无为军庐江县俊士文贯。二婿皆以才行称于时。余一女,尚幼。崔氏于绍圣元年(1094年)七月戊申卒。享年六十有二。
第4个回答  2018-07-25
  可能有。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