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戴了助听器后还是听不清楚日常的对话?

如题所述

1、首先,助听器是一个辅助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交流,但不可能取代人本身的器官功能。举两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比如老人戴上假牙之后可以正常吃东西,但咬骨头还是咬不动的。截肢患者安装假肢后,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行走,跑和跳还是很困难的。助听器也是这样,能够帮助听损患者很大程度改善聆听效果,听得更清楚,但是聆听效果达不到正常耳朵的水平。所以,佩戴助听器要有合理的期望值。
2、其次,正面交流且距离在两米至三米之内助听器的聆听效果最佳,在侧面或者后方聆听效果差一些,多个人同时同时在身边说话,也会听不清。听不清其实与助听器佩戴者自身的言语分辨率是有很大关系的,这个主要跟听觉中枢神经系统有关。还有在安静环境下听的较好,一到外面嘈杂的环境下,就听不清了,这是由于噪声的放大掩蔽了部分言语声,所以才会听不清。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就是选择有方向性麦克风的助听器,这样在嘈杂环境下,相对来说就会听的更清楚。
3、有些佩戴助听器的朋友还碰到这样的情况,周围环境比较安静,两个人在一起面对面说话也不听清楚。这可能和说话人的口齿和语速有一定关系,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个没有学过英语的人,跟外国人直接对话,肯定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而我们国家各地的方言都不一样,碰到熟悉的人讲方言,如果语速快一些,正常人估计都听不出他讲话的内容,更不用说佩戴助听器的朋友了。所以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友善的提醒对方减慢语速,同时自己集中注意力去倾听。
4、听声音时注意力不集中,也可能会听不清。比如您在跟某个人讲话时,另外一个突然插话,这时候您的注意力转移到后面跟您讲话的人身上,您听他讲话肯定没有问题,但是会忽略掉前面那个人的讲话内容。助听器不可能在您注意力发生转移的时候帮助您听清楚声音,它无法代替您的大脑来进行判断分析,所以在听他人讲话的时候,集中注意力去听是最好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03
影响助听器选配效果的因素1、 听力损失程度,听力损失程度往往能决定选配助听器的效果和使用寿命。轻度和中度听力损失者在近距离对话时还可以,但会出现替代用词和曲解,助听器对他们来说非常有效;中重度听力损失者能听清大声,但在噪音环境下听力较差,他们的残余听力尚可,佩戴助听器的效果较好;重度听力损失者能听到大声和近的声音,甚至能听到某些环境噪音,但分辨率差,佩戴助听器的效果并不理想;极重度听力损失者佩戴助听器的效果完全取决于其残余听力和程度,即使戴上助听器,主要还是借助于其他感官来帮助听声,效果差。2、 听力损失坡度,绝大多数听力曲线都是较平坦的,逐渐上升或下降,佩戴助听器效果好;而陡降型、深盘型或不规则型则少见,效果不理想;低频骤降和岛屿型的更是罕见,效果差。3、 听力损失性质,传导性听力下降者比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者在言语识别上更能受益于助听器,因为传导性听障者毛细胞未受损伤,只是听力动态范围上移;而感音神经性听障者,由于蜗内或蜗后病变,导致感音障碍,残余听力减少,因此效果不理想;混合性听力损失的佩戴效果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中枢性和非器质性听力损失听障者佩戴助听器几乎无效果。4、 分辨率得分,也是决定助听器选配效果的一个元素。≥90% 效果好;70-90%,有轻微的改善;50-70%,有实质性的改善;≤50% ,效果不理想。5、 助听器质量和选配师的技术水平对于助听器选配效果也是十分重要的。6、 康复时间和家人朋友的支持
早配助听器,早语训,康复效果就好;关心和提供支持的人越多,越能够促进听力康复。客观地向听障者解释助听器的益处及其局限性有利于引导听障者建立合理的期望值。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6-06
听不清有很多种情况。
1、助听器音质的问题,简易型的助听器因为只有放大声音的作用,不能提高言语分辨率,确实听不清。通道数多、芯片运算速度快的助听器在听不清这方面的帮助要大一些。
2、患者本身的言语分辨能力比较差。这种情况即使戴了助听器也需要慢一些和他讲话。语速一旦快了就会出现听不清的现象。这种情况就需要降低期望值,助听器只是起到辅助、帮助的作用,不能和原来正常听力一样。就目前的科技发展来看,要听的和原来正常耳朵一样,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3、复杂环境下听不清。一些比较嘈杂的环境,比如马路边、人多的餐厅等等,由于周边干扰的噪音比较多,即便是正常的听力,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听的很吃力,更别说是戴了助听器的患者。
第3个回答  2018-11-03
与正常听力者相比,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不仅存在着音量减轻的问题,同时还存在着频率失真(频率分辩率差)的问题,换句话讲,我们用一般讲话音量交谈,听力正常者交谈起来毫无障碍,而听阈为60分贝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则可能听不清,有些发音轻的单词也许根本听不见,虽然戴了助听器,所有的声音都能听见,但是,患者还是不可能把每个字都听得清楚,尤其是在噪声环境中.这是因为,虽然经过助听器的正确补偿,但患者仍然存在以下的问题:时间解析能力差,频率解析能力差,内在的降噪能力差.
能看清的东西一定看到了,而能看到的东西不一定看清楚,同理,能听清的声音一定是听到了,而能听到的声音不一定能听清.听到,是听觉系统的基本功能,而听清则是更高级功能.
只要有信号传到听觉中枢,我们就"听到"了但要听清,还必须具备听觉分辩能力,哪些因素决定了我们能否听清?
在过于嘈杂的环境中,由于声信号本身变得含混不清,正常听力的人也无法听清;信号声过小也会产生类似的情况,比如,电视机声音太小,我们正常听力者也同样听不清,但这不是问题的全部.
内耳具备声信号分析能力,内耳受到损伤后,听觉分析能力就会明显下降.但由于我们的听觉分辩能力有足够的余地,不必100%地听清楚也能保证我们听懂.因此,不太严重的内耳损伤还不至于使患者完全丧失听觉分辩能力.
听觉中枢具备更重要的声信号分析能力.听觉中枢受损,听觉分辩能力会更差.有一咱因中枢障碍导致的耳聋.称为中枢聋.典型的中枢聋患者完全可以听到声音,甚至是极细小的声音,但他们听不懂,听不清.
显然,听不到肯定会听不清,但即使听到了,由于内耳,听中枢分析能力下降,也依旧会听不清.而且,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推理:内耳和(或)听中枢的损伤,是导致听不清的主要原因.遗憾的是,大多数神经性耳聋患者,其内耳,听觉中枢都有损伤,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此,不少神经性耳聋抱怨听得到却听不清.
需要过程,另外自己要清楚一点 ,听到不到等于听懂
第4个回答  2019-03-29
,只要有残余听力,都可以佩戴助听器得到改善,但是每个人的听力情况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选配适合自身的助听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