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桥有多长多少米

如题所述

我国投资88亿人民币建造的一条全长1700米的跨江大桥竟然没有桥墩,当大桥的视频被国外人发到网上的时候,引起了轩然大波,纷纷赞叹中国的建桥技术,就连国外的一些桥梁专家都觉得不可思议,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从这些国外人的评价来看,也足以说明我国的基建能力已经超越着很多国家,那么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大桥,竟让国外网友评价如此之高,1700米的大桥没有桥墩对于大桥是否安全呢?建造的过程中又经历了哪些困难呢?
这座大桥就是杨泗港长江大桥,它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全长为4130米,宽度为33米,其中主桥的长度为1700米。令人惊叹的是,在这长度为1700米的主桥中竟然没有一座桥墩,在这几年中,武汉作为湖北的行政中心发展的速度也是有目共睹的。为了减少城市的交通压力,打通汉阳区和武昌区的通道,于是就决定再修建一座跨江大桥。工程师考虑到在未来长江两岸的人口稠密,于是便采用了上,下两层的标准来建设大桥,上层为双向六车道的快速车道,设计时速为80千米每小时,下层为双向4车道的主干道,设计时速为60千米每小时,两侧分别为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这样的设计不仅解决了车辆拥堵的问题,同时还能减少危险的发生。
大桥的两端分别是高度为255米的桥塔,从远处望去,两座桥塔直入云霄,增加了这座大桥的壮观性,但最让人感觉惊叹的就是主桥没有桥墩,这又是为什么呢?由于在杨泗港大桥的下面有一条长达三公里的潜坝,这座潜坝的作用主要就是为了防洪治水,如果在江水中修建桥墩,那么也将会改变水流的方向,从而影响长江的防洪和船舶的通行。工程师思考再三,决定让大桥不设置桥墩,如果大桥不设置桥墩,这无疑是增加了大桥建设的难度,即便是修建难度再高,中国的工程师们也从不会放弃,最终攻克了种种困难,建造了一座让世界震撼的工程。整座大桥的承重力就在两个主缆上面,主缆长2850米,由无数条钢丝制作而成,每条钢丝直径为6.2毫米,91根为一束,271束为一缆,主缆的直径都超过了一米,每一缆的承重力都达到了6.5吨。
为了制作这样的钢丝,还特意搭建了一个生产线,主缆下方的吊索也是由四根钢丝组成,如果你用手去握的话也根本握不住,并且在每根的吊索上面都安装有传感器,整座大桥的数据也会实时传到工程师那里。如果大桥有什么问题,也会在第一时间进行维护。在建造这座大桥之前,工程师首先设计了一个以120:1的模型进行抗风的测试,经过了两个月的实验之后才决定开工建设,于是这座大桥也在2014年的12月正式开工。在大桥的建设过程中,最让施工人员感觉困难的就是大桥两端桥墩的桩基工作。
根据设计要求,桩基的深度要达到地下30米以上,这样才能保证大桥的承重能力。但由于长江两岸的地质比较坚硬,而且地表下面还有很多的砂石,这无疑是给施工人员增加了很大的难度,而且这样的桩基深度就算在国内也是属于首次,但工程师和施工人员们对于这样的困难也并没有退缩,在他们的心里一定要建造一座宏伟的工程,于是经过工程师好几天的构思,初步确定了桩基础和沉井方案,通过比对发现,桩基础的施工难度小,但对于桥墩的稳定性不是特别好。如果采用沉井的方案,施工难度会大很多,但可以让桥墩更加稳固,于是工程师就决定采用沉井的施工方案。由于水下的淤泥众多,工作人员们便设计出了大功率的吸泥设备,深度每下降一米,土质便会坚硬一分,下降速度从每天的几十公分到后面的几公分,或者纹丝不动。在面对沉井工作的诸多困难,施工人员们更是没有退缩,并不断地调整施工方案,当下降到设计要求时,已经过去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建成后的桩基就重达6200吨,占地面积为3200平方米,相当于八个篮球场的大小,混凝土就用掉了8万立方米,用掉的钢材量也达到了15吨,由此可见这两个桥塔的建设是多么的困难。
建成后的杨泗港大桥全体为黄色,全部采用专门研制的环保涂料粉刷而成,并且都是由人工涂刷,涂刷的面积也达到了22000平方米,可见工程量之大。杨泗港大桥从2014年12月开工,历经了五年的时间,终于在2019年9月完成竣工。建成后的杨泗港大桥,不仅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悬索桥,而且也为武汉的发展添砖加瓦,并缓解了武汉的交通压力,也让长江两岸百姓的出行更加的方便。在1957年,我国基建人员突破重重困难,在武汉建起了万里长江第一桥。在经过了64年后,杨泗港长江大桥也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最先进的桥梁,这背后离不开击剑工人的默默付出,因为有了他们,才让我们中国的基建走得更远,让我们一起为所有的基建工人点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