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哪些习俗?

如题所述

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日,这一天被称为“元宵”或“元夕”。在宋代,朝廷极为重视这个节日,百姓们也会在这个节日争相庆祝,热闹非凡。

一、 放假赏月观花灯

元宵节放假,又称“放灯”,即开放城门、解除宵禁,允许城乡居民彻夜观赏花灯。这个观灯的风俗唐代便有,到宋初时上元灯节为三天,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后来到乾德五年(967年),国家安定,年谷丰登,便续放十七、十八两夜灯,于是上元五夜灯便成为一种制度。

我们也可以从多个文学作品中找到记载。例如,辛弃疾的《青玉案•å…ƒå¤•ã€‹ï¼Œå…¶ä¸­è®°è½½çš„便是元宵节的夜晚人们赏灯欢庆的场面。其中,“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写出元夕夜灯火辉煌、歌舞繁盛、游人众多的热闹景象。

而且“观灯看花”的妇女,头上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等装饰品,个个打扮得漂漂亮亮,过节的喜气氛围萦在脸上。

还有《水浒传》也对宋代时元宵放灯时的热闹场面进行了粗略描绘,如第六十六回中记载“依照东京体例,通宵不禁,十三至十七,放灯五夜。”

二、吃汤团、蝌蚪粉和糖塠

宋朝已经有了元宵,原料和做法跟现在差不多,都是用糯米做皮儿用豆沙做馅儿,下锅煮了吃,他们称“汤团”、“沙团”、“浮圆”。

不过当时元宵未普及,在北方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人们吃的是蝌蚪粉和糖塠。蝌蚪粉是用小麦粉或绿豆粉做成面糊,下到锅里煮熟,拌上卤汁和青菜,因为形状似蝌蚪,所以叫蝌蚪粉。糖塠是历史悠久的甜食小点心,用面粉和红糖搓成长条,入油锅炸熟,用竹签子串起来,像今天的糖葫芦。宋人郑望说:“汴中节食,上元油塠。”说的就是北宋开封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吃糖塠的习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