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小学发展性阅读五环节教学模式落到实处

如题所述

  一、带疑初读,落实八注
  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书中圈点勾画,找出自己欣赏的句段和有疑问的句段。通过读学生产生了一些新的疑问,如:词语意思不理解的,句子的含义或作用不明白的等一般性问题,通过这种局步质疑,学生以查阅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或以学生互助,或以老师指导等方式扫清阅读障碍,就课文整体阅读后的问题进行梳理,准备好需要提出的主要问题。
  小学生创新的主要体现形式是提问题,而提有价值的问题的前提是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得到发展,主体意识被唤醒。只有当学生感到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会真正启动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创设问题情景,再通过直观教具、游戏、故事、生活实例、多媒体技术等,促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有指向性的疑问。,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我紧扣一个“美”字,利用图、文、音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体验美。
  二、质疑探读,到位五步
  学生在第一阶段通过充分朗读之后,解决了不少问题,心中的疑惑也越来越多。在此,老师根据文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等引导学生深层次阅读,质疑探究。就是要围绕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质疑。把“找——读——思——赏——表”落实到位。比如我在教学精读课文《将相和》这篇远离学生生活的课文时,我首先应引导学生解题,并组织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相关背景材料,再安排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尝试提问,整合出三个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蔺相如拿着和氏璧是真撞还是假撞?”“蔺相如是要与秦王真拼还是假拼?”“蔺相如对廉颇是真怕还是假怕?”以此作为本课的探究学习目标。然后组织学生围绕三个问题进行默读勾画、小组交流与研读,准确把握人物形象。最后引导学生自由组合,
  对三个问题展开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思辩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样,学生质疑既能紧扣文本,又明白写人、写事文章的质疑方法。
  三、释疑导读,自读自悟

  教师对学生讨论后的问题进行释疑导读,对有问题的观点给于矫正,对模糊的问题加以阐明,对有争议的问题谈出自己的看法。如教学《赵州桥》一课,从学情来看,学生对赵州桥知之甚少。我在课前首先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赵州桥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为课文的学习积累信息,丰富知识背景。再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鼓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并将学生的难点和本课重点结合起来,把教学目标确定为:理解“为什么赵州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学生对这一目标模糊不清,我就放手让学生静心读书,勾画出能体现“创举”的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并在小组上交流。并组织学生借助图画和课文,围绕“创举”深入阅读讨论,用读、画、讲的方式理解赵州桥的设计特点,突破了难点。最后,引导学生模拟游客参观赵州桥,使他们在有趣的情境中多向互动,深化了对“创举”的认识。同时又让学生对教师的导读发表意见,提出尚不明确或有质疑的问题,再次对学生的问题给予点拨指导。
  四、发展扩读,反思生疑
  教师确定好发展扩读的统一材料,提出扩读的性质、要求和书面的扩读任务。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发展扩读。学生在规定的时
  间内根据要求完成书面的扩读任务。教师检验扩读效果,对存在的问题给于矫正、点拨和指导。提出了问题,又讨论解决了问题,在这结局之际,安排“反思”这一过程,一方面,学生可以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讨论问题的方法是否合理有效等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抓住契机,引发学生更高层次的思辩,把学生的学习活动自然而然地引向课外,让学生在自由、广阔的学习空间中去探究更有价值的疑问。当堂课不能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课后去进一步地探究,增强学生的探索能力。
  五、能力测试,学以致用
  根据本课文学习目标和能力要点及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确定统一的能力测读材料,布置测读任务,通过相关测试题,来检查一下学生当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本课的测读任务。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在反思中查漏补缺。并通过研究性作业的开展,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产生相关的问题,经过教师的适当点拨或自主搜集信息来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教师可以利用抽查和学生汇报测读情况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力的测试,教师要及时对抽查的测读情况进行矫正、点评和指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