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0-10-04
先说年号。年号始于汉武帝,是皇帝登基之后表示自己统治期间的代号。一个皇帝至少要有一个年号,可以有多个年号。明朝除了明英宗以外、清朝除了清太宗和清穆宗之外,每个皇帝都只有一个年号。〔明英宗两个年号:正统(1436——1449)、天顺(1457——1464),清太宗两个年号:天聪(1627——1635)、崇德(1636——1644),清穆宗两个年号:祺祥(1861)、同治(1862——1874)〕
再说谥号。谥号是后代皇帝对大行皇帝(或称“先帝”)上的尊号,一般每个皇帝对皇帝加一个字的谥号,最早的皇帝的谥号因此最长。
庙号则是后代皇帝给前代皇帝定的一到两个字的区别每朝每代各位皇帝的代号,历代不改。
第2个回答 2010-10-04
要谈君王的名号,必须弄清楚四个概念: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
庙号、谥号都是君王去世后,人们给他的带有评价性质的名号。其区别在于,庙号是用于子孙祭祀,谥号是纯粹的评价语。所以,当朝代更替之时,后朝一般不会为前朝的君王立庙号;但后朝会为前朝的君王作出评价(谥号)。另外,庙号是君王所独有,谥号的运用则普遍得多,王公贵族、后妃、重臣、名流、贤达都可以有谥号。
尊号也是对君王的称呼。但它与庙号、谥号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用于君王在世期间,其次它不像庙号、谥号那样具有评价性质,几乎全部都是溢美之词。这个也好理解,皇帝在活着,谁敢说皇帝的坏话?哪怕是再含蓄,也是不可能的。尊号实际上是皇帝自吹自擂和臣下阿谀奉承的工具。尊号的使用对象,不仅君王本人,包括太后和太上皇。人们在研究历史时,几乎没有用尊号来指称皇帝的。
年号本不是对君王的称呼,但明清两朝,由于皇帝基本只有一个年号,加之当时皇帝的谥号已经发展到很长,不方便记忆使用,所以人们就习惯地选用记忆和使用都很方便年号来指代皇帝。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10-04
一般来说,任何一位皇帝都是不能直呼其名的,除非皇帝的直系长辈在特定的环境,这叫避讳。皇帝在位时常称其年号,以明清为例,如嘉靖,乾隆。原因是明清的皇帝基本上不改元,即不改年号。但是明清以前的皇帝常改元,一个皇帝往往有好几个年号,就不太好称呼其年号了,如宋太祖赵匡胤有建隆,乾德,开宝三个年号。皇帝驾崩后都可称之为大行皇帝。驾崩后的皇帝,其臣下或后世根据其一生的作为,拟定谥号,谥号一般都为皇帝歌功颂德,比较长,我们常常取最后一字,如清朝的章皇帝就是顺治帝,宪皇帝就是雍正帝。皇帝驾崩后入太庙供奉,有自己的庙号,这就是常说的唐太宗,宋徽宗之类的。
所以有时好几种称呼实际是一个人,如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清仁皇帝,实际上就是康熙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