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的恶意评论有多可怕?

如题所述

别人的恶意评论就像一滴墨汁滴染在一件白色的衣服上。


人与人之间是互相有一定的戒备心理的,每一个人在听到别人评论到自己时候会很在乎别人的对自己的看法,更多的时候人与人之间会说某一个人的好处,但也会说到不足,这个至少是一个真实的说法,每个人不可能达到人无完人,处处做到完美无缺。许多的时候自己听到别人说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的时候可能会像一种打击,会影响到自己的个人心情,也许别人不会在意到的,自己会无比的关注,自己可能在当时心情比较极端不会接受,自己静静下来思考时候会仔细考虑别人说的不足的情况,然后自己想要去怎么改变。这是比较积极向上的想法,但许多人不愿意接受别人的说法,会有一种报复的心理,会编造一些坏的虚假的评论故意和别人悄悄的说着,或者就是别人故意像这样有一些恶意评论来打击人。人是一个感性的动物,我觉得每个人很在乎别人怎么来看待自己来评论自己的。话说清者自清,这道理谁都会说懂,问题遇到好多类似事情没有好的处理办法。比如,现在大家都出来网络时代中,网络化已经融入到生活中,大家也都出现不出门在网络上购物买各种所需要的物品等,但大家在买东西时候会货比三家,然后看一下网络店家别人购买的评论,但许多商家之间互相竞争,会有一些恶意的评论来诋毁该店的名誉等,导致误导购买者的观点想法,最后放弃该店会换一家店铺的情况,这会给这家店带来收入上影响。所以不要让你那恶意的诋毁,毁坏另一个人,从而失去了自己的本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06


先举几个例子。

2016年,台湾的简稚澄服动物安眠药自杀。而她生前曾任台湾桃园动物保护教育园园长,为700只流浪狗执行了安乐死,因此在网络上遭到大量“动物保护者”的谩骂、攻击,称她是“女屠夫”、“美女刽子手”。而漫骂者并不知道,她的做法是为了不让动物受更多的痛苦,是事出有因。并且,事件背后还有许多“假义工”为了私利的造谣和推波助澜。具体事件可百度。

2013年,英国14岁少女汉娜·史密斯因不堪网络侮辱谩骂而在家中上吊自杀身亡。据报道,最初她在社交网络上注册主页并上传了自己的照片,想寻求解决抑郁和湿疹的方法,却招致了网民恶毒的谩骂。虽然她曾经试图反驳网友,但最终还是招架不住铺天盖地的恶言。

由于恶意言论导致的惨剧其实层出不穷。

人是社会动物,没有谁能够对外界的评论完全无动于衷。另一方面,人类不同个体的神经敏感性天生就不一样,再加上后天环境,有一部分的性格本身就极度敏感,他人的恶语相向很容易成为致命的利剑。俗话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有时无意的言语就能戳伤别人,何况是恶意的言论。

网络上的恶意评论已经形成了一种网络霸凌。

学者Patchin J W,Hinduja S如是定义网络霸凌:“首先,网络霸凌是一种有意的、重复发生的行为。其次,网络霸凌的受害者经历了真实的、非一般的痛苦(心理上的、情绪上的、人际关系上的)。最后,网络霸凌和传统霸凌不同的是,前者通过使用不同的电子设备发生。简而言之,网络霸凌涉及使用通信技术去骚扰、恐吓、威胁或其他手段去伤害他人。一般的网络霸凌的方式包括在社交网络上发送威胁信息、发布诽谤、恶意的言论,或者未经允许上传不讨好的、羞辱性的图片、视频。”

后来的很多学者对“霸凌”行为的内涵予以丰富,邱珍琬综合各派学者的定义,指出欺凌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一种长期、刻意重复的生理、心理暴力行为,牵涉的两者间有明显的权力不平衡”。

网络霸凌作为一种有意图的攻击性行为,通常会发生在力量不平衡的双方之间。这种力量不对称,体现在社交力量上。

在网络交往中,这种力量不对称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如前面的所说,网络能将个体的能量聚合起来,形成压倒性的力量。在这样的网络社会互动中,力量的对比是失衡的。霸凌就很容易发生。霸凌受害者与评论里一群口出秽言的意淫者相比,显然处于力量微小的一方,网络霸凌就在这种不对称的力量对比中产生。这些耍流氓的话语具有号召力,更容易被转发,当得到多人响应时,这种力量悬殊就更明显了,带来的伤害也就越大。这些秽言会让对方产生及其不舒服的感觉,却又无可奈何,因此评论者以强加了伤害、得到了掌控权为乐。

网络霸凌追求的亦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力。崔永元在微博上挂人的事件,体现了网络使这样一种权力的不平衡更加显著。反转斗士的崔永元“挂出”农业大学的学生的微博账号,鼓励他的粉丝对其进行人肉搜索、言语攻击,最终迫使其删帖、道歉。崔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带领网络暴徒强行灌输自己的意念、价值观,逼迫对方妥协,从而展示自己的权力,又制造了一场众网民参加的集体狂欢,网民很容易在这种网络语言暴力的集体狂欢中获得快感,关注度再度增强了崔在网络上的话语权。

在这种网络语言暴力中,实施霸凌的往往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甚至是多个群体。在网络霸凌中,力量的角逐可能不只是在暴力的施加者和受害者双方间,而是更多方面的。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很多时候,网络互动的参与者包括看得见的互动双方,还有隐形的旁观者。他们也是一种加重霸凌伤害的潜在力量。

当汉娜遇到网络语言暴力时,她也曾试着自我保护。如果有更多的人不是充当旁观者,而是声援她,平衡那股语言暴力的力量,冲淡那些人身攻击,让网友的言论不那么一边倒地极端化,或许悲剧不会发生。

网络霸凌不同于传统霸凌的一个地方,除了它的匿名性,它还给人一种半虚拟感。对受害对象来说,欺凌自己的人既是虚拟的也是真实的。Patchin J W 和Hinduja S 的研究表明,自尊心弱的人在使用网络中更容易感受到欺凌的。同时,自尊心弱的人通常也容易成为语言暴力的施加者。很多人反映,他们能感受到施加霸凌的人常常是来自他们的社交圈的人。

网络的虚拟性不仅让语言暴力的施加者肆无忌惮,也使语言暴力的受害对象虚拟化,非人化。这降低了施害者的同理心作用。也就是说,当施害者在键盘上敲出一把把利剑的时候,他并没有将攻击对象当成会伤心难过的真实的人来看待。网络上针对明星、艺人的污言秽语、物化女性的言语在网络上屡见不鲜。网络产生的距离感也使人们在现实交往中规避冲突的道德感失去作用,由于对方的虚拟性,使用语言暴力的人没有感觉到自己是在攻击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这使伤害更肆无忌惮。

网络既是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充当着社会“安全阀”的作用;却也经常充斥着网络霸凌。抵制网络语言暴力,拒绝以暴制暴,理性表达,不盲从,是每个网络参与者应尽的义务。

附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5-07

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一个体系。人不仅仅是个体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动物,因为他如果和其余的人彼此之间没有关系,他就完全无法生存。而一个社会,我们可以说,是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产物,而他们的这种关系的产生是由于他们个人活动范围的一致。

——〔英国〕汤因比:《历史研究》

 

人是一种社会化的动物,人离不开社会,这也就意味着,人离不开人。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强大,但无论如果强大,我们都无法离开他人而独立存在,这就是为什么别人总能对我们造成好的,不好的影响。

 


人变强大的过程,大概是从过分在乎别人的评价到重视自己,重视内心的过程。别人的恶意评论,很容易对我们造成困扰,形成障碍,让我们产生自我怀疑。

 

在我读小学五年级以前我都是在G城市读书的,后来由于家庭原因,得回家乡J城市的农村读书。刚刚回J城市时,我不怎么会说家乡话。上课还是跟以前在G城市一样,喜欢回答老师提问的问题,老师也喜欢叫我起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在学校里,同学都说家乡话,只有我,总说普通话。渐渐地,我觉得他们都不爱和我玩,甚至喜欢在背后对我指指点点。同桌好心提心我,说他们都觉得我做作,爱表现,喜欢出风头,总是在课堂抢风头,觉得我很讨厌。。。。。。

第一次听到这些评价时我惊呆了,不太反应得过来!为什么?没有人回答老师的问题,我回答也是错?这叫出风头?

不解归不解,还是没有人愿意和我玩了,越来越多人喜欢对我指指点点。。。。。。长大后我才意识到当年我遭受的其实是校园冷暴力。他们的恶意评价,让我不敢“出风头”,老师叫我起来朗诵课文,我平淡如白开水得读了出来,我从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学生,一夜之间长成一个压抑的女学生。而这种被孤立,被别人的讨厌的感觉,让我在后来的学生生涯里,不敢做积极响应老师的学生,不敢为人先,更愿意朵在人后,这样更有安全感。

 


现在想起来,当年的小小的我是妥协了的,向冷暴力,向恶意评价妥协,真是遗憾。如果能重来,我不会为了别人的恶意评价和恶意对待而改变自己。

所有,我希望在看这个回答的所有人,不再向别人的恶意评价屈服,不管它有多阴毒,多可怕,它终究不是真理,它总会被时间证明是悖谬的。

优秀,只需要时间证明。

加油。


第3个回答  2017-05-07

随着网络时代的进步,我们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引起很多人的评论,相对应的,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在评论别人的行为,可是我们是否已经深刻地认识到,那些恶意的评论会给人带来多大的伤害么?

说一个例子。15年9月16号,艺人乔任梁在上海某住宅内死亡,9月17日,乔任梁经纪公司发文,表示乔任梁因不实报道和攻击,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不堪病痛折磨,头套塑料袋窒息而亡。据了解,乔任梁的抑郁症十分严重,已经患有两三年,需要长期服用安眠药助眠,他渐渐失去活下去的勇气,人生变得迷茫无助,乃至今日,走上了绝路。然而在9月16号乔任梁死亡的消息一经散播,就有网友爆料称其是SM过度而死,而当经纪公司解释乔任梁是死于抑郁症时,又有网友谩骂。有的直接评论说:“作为艺人,这点心理承受力都没有真是活该”,“SM一定是真的,玩死了自己还要怪我们,真是死也要给自己洗白”...


一个28岁的生命逝去,如星辰陨落,无论是何原因,都该值得同情和惋惜,生命本身的逝去,就是失去了美好的可能,可恶意揣测他人死因,对其进行莫须有诽谤的人,并没有因此闭嘴,反而愈演愈烈。现在开放的网络平台实在给了我们太多“逃避责任自由与权利”,所以有些人的恶意就在黑暗下肆意显露,摒弃了原则与善良,肆意伤害别人,借助网络暴力,乐此不疲。乔任梁没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是一方面,而我们必须需要承认的是,太多恶意的评判已经伤害了他,种种堆积而来的压力,让他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关于这种恶意言论造成的消极后果还有很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我认为我们在发表评论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对得起自己写过的每一条评论,在点击发布按钮之前,确定它是你认真思考的结果。

2 在对他人说某句话前,想想当自己身处同种境遇时,是否希望他人也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如果不是,那就改变表达方式。

3.不轻易把自己在生活中获得的负能量传达给更多人。

4善于用自己的文字能力。文字可以是解药也可以是利器,就看你怎么用了。

7 使用匿名功能的时候,尤其记得要好好说话。

综上所述,我认为现在人们循规蹈矩,沉溺于现实不好改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别人的评论。恶意的评论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心情,交给我们的生活质量个工作效率,同事还会给我们的心理带来长时间的阴影。所以,从我做起,三思而后"评"。另外,我们还需要学会保护自己,要在收到恶意评价时勇敢地站出来反驳,传递正能量。也希望那些曾被恶意评论所伤的人,能够忘记那些话,走出阴影,走向阳光!


第4个回答  2017-05-08

"人类必须面对的三大制约:1.我们必须生活在这个小小的星球(地球)上,除此别无选择。...不管何种回答都必须考虑一个事实--我们是人类体系中的一部分,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2.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与周围其他人相互关联,任何人都是人类体系中的唯一一员;3.人类有男有女。"
--《自卑与超越》

这本书尝试告诉我们:环境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并努力分析原因,帮助误入歧途的人。
而这其中,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和评论可能会对个体的性格、人生信念产生深远影响。
家庭影响。从小我就生活在一个"沉默"的家庭,父亲话少,母亲和两个姐姐经常在一起谈论她们的事情。现在我对于童年回忆是一片空白,没有自已的独立人格。这是评论太少的缘故吧?
人言可畏。在校园中,同学之间很容易形成小团伙,他们有共同的"讨伐"对象,总是暗中议论他们感兴趣的同学的行为。没错,这就是维系团伙成员亲密关系的好办法,可他们忽视了被议论的那个人的感受,这种背后说别人坏话带来的恶劣影响通常比当面议论更深远。它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三人成虎。我患有抑郁,吃过一段时间的药物。在我服药期间,母亲总是提醒我:"吃药了没?你该吃药了。"这引起了我的极大反感;主治大夫在某次会诊时,说着说着就无意地说:你看,懒惰都使你的身体形状都变了!";当我躲在家不肯上学,看《红楼梦》的时候,父亲恨铁不成钢地说:"你光看《红楼梦》,可你知道贾宝玉最后的下场吗?!"
弱势群体。一旦处于内心敏感的时刻,你对与别人的恶意评价会有很大反应。比如残障人士很容易被轻易伤害,其中大部分信奉的做人原则是"是我的就是我的,不是我的就不是我的",这和别人的议论和对待是分不开的。
当你一次一次被别人戳中痛点:












为什么人们会评价甚至恶意评价别人?因为他们会因此获得快乐。可这是低级的快乐,就像看动画片或者滑稽片时候获得的快乐,甚至都不如通过后者获得的快感(至少在道德层面)。
一个人会因为别人的恶意评价产生不同的反应:或低沉,或报复,这就是人言可畏的地方。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我们总是不管这可怜的成因,也不想想:可怜的背后有深入骨髓的痛。
而这痛苦的产生,也许有你的助长。
我最尊敬的人,犀利、冷静。他从来没说过别人坏话,因为他深受其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