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的黄金时代是什么时候呢?

如题所述

元杂剧是13世纪前半叶蒙古灭金前后在中国北方兴起的一种戏曲艺术。它是在宋杂剧和金乐本的基础上,融合了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形式演变而来的。

①走向成熟的元杂剧

元杂剧的发展大致经历两个阶段:元灭南宋以前,主要在大都(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流行传播;元统一后,随着政治势力的南下,杂剧活动的中心也逐步转移到南方的临安(杭州)。一般认为,重心南移前的数十年间,是元杂剧发展的黄金阶段。

元杂剧的剧本体制,一般由四折组成。如四折对剧情的表现还不够充分,必要时再加一个楔子(即一个较短的独立段落),放在剧本前面,也有的放在中间以衔接剧情,类似一种过场。一剧基本由正旦或正末一种角色演唱到底,正末主唱的剧本称“末本”,正旦主唱的剧本称“旦本”。四折一楔子体制在音乐上称四大套,是每折为一个宫调的若干曲牌所组成的套曲,四折共用四个宫调的套曲。由于四大套曲子的安排,对于戏剧情节需要更好地熔炼和剪裁,故而元杂剧剧本的结构,一般都比较严谨和完整。

元杂剧的角色有正末、正旦,次要的角色称为外末、冲末、净、副净、外旦、搽旦、孤、孛老、卜儿、俫儿等。

从金末至元成宗元贞、大德(约公元1200~1300年)前后,是该剧发展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内人才辈出,名作如林。据《录鬼簿》记载,当时作家有56人,作剧337本。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李好古、武汉臣、郑廷玉、康进之、尚仲贤、马致远、白朴、高文秀等人。活动的中心主要是大都、正定、真定等地,传世作品达数十种,形成了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

②元杂剧形式的突破

元贞、大德以后至元灭亡前后(公元1368年),由于南方经济恢复较快,杂剧的创作中心已转移到南方杭州,杂剧创作进入了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的创作成就远逊于前一期。

元杂剧的第三个时期,大约在元末明初之间,也是杂剧走向衰落的时期。其衰落的原因主要是受原有体制的限制而不能满足艺术发展的需要。所以,后来的剧本突破了四折限制,加一两个楔子或扩展为五折、六折,这都是为了内容的需要而不得不突破形式的表现。

5.明代戏剧传奇的兴起

进入明代之后,随着杂剧艺术的日趋衰落,南戏变得愈加繁盛,并形成了昆山、弋阳、余姚、海盐等“四大声腔”,流传于各地。尤其在中明以后,经过著名曲师魏良辅改造过的昆山腔,以其特有的唱腔风靡一时。《浣纱记》、《宝剑记》等作品,或借古喻今,或直刺时政,对当时的传奇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昆剧传奇正式占据了剧坛的统治地位,此亦即后世所称的明清传奇时期。这也是继元代杂剧之后,中国戏曲史上崛起的第二个高峰。

明清传奇兴起于明初,是以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态,是南戏系统各剧的总称。到了明中叶嘉靖、万历年间,社会经济出现繁荣,特别是东南地区的工商业有了明显发展,城市里市民阶层壮大,产生了强烈的娱乐需求,因而在哲学、文学等领域,思想活跃,派别雀起,戏曲创作也随之发展起来。四大声腔竞胜的局面,促进了创作的繁荣,也使各声腔剧种都拥有一批上演剧目。

明代前期(洪武至正德年间)约有传奇作品200余种。作家有李日华、沈采、苏复之、沈鲸等人,创作剧目有《南西厢记》、《连环记》、《金印记》、《千金记》、《香囊记》、《双忠记》等。由于朱元璋对《琵琶记》十分推崇,同时压制某些剧目,剧目创作侧重于忠孝礼教的主题。

明代后期(嘉靖至崇祯年间)传奇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作家作品大量涌现。有对社会黑暗和官场暴戾进行批露和抨击的,如《浣纱记》、《紫钗记》、《精忠记》、《双烈记》等;有反映现实时事内容的,如《鸣凤记》、《冰山记》、《回天记》、《秦宫镜》等,或借古喻今揭露权臣阉宦的罪行,或对正直忠臣加以歌颂。由于当时在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思想解放,使文艺领域也出现了浪漫主义洪流,一批以男女爱情为题材的作品也相继问世,如《织锦记》、《红梅记》、《焚香记》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