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你会发现,自己主动去看些书,看完了,然后也就忘完了,似乎时间用了,却没有感觉到有什么用呢?
带着任务去看书,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看一本书,先想想我要从书本获取什么知识,会对我的哪一方面有帮助,要把自己看成是一个能量站,不断地往里面补充能量。不要想当然的认为我拿着本书就是在学习,为了读书而读书,而不是为了应用于解决实际的问题。
主题性阅读,找到自己需要补足的那块短板,集中性的进行主题阅读,相关书籍都是触类旁通的,会让我们在知识点之间找到相关的共性,建立更完整的知识架构,而不是东拼西凑的零零散散。最主要的是会不断反复,加深我们的印象。
便签阅读法,这是人都在用的高效阅读法,他改变了很多人的读书习惯,它让我们把书本和生活建立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一本书,我们并不需要完整的从头读到尾,选取自己感触最深的片段,进入深度思考,远比我们走马观花来的有效。
知识只有用起来,才会真的转变成自己的东西,实践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反复摸索,才能真正融会贯通。
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纯机械的学习只是理论,更重要的是能够灵活运用,小到理论知识点,大到方法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只要我们有意识的学习与生活相结合,相信学以致用自然会水到渠成。
我是生涯规划师Cally,欢迎关注,一起聊聊生涯那些事。
看书不等于学到知识,就算是记到了也可能不会融会贯通,因为你并没有真正理解和实践。
有些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没有底的杯子或沙漏,只要学了一些什么东西,比如知识、理论、技巧,他的大脑缺装不下,还不断在漏。就像熊瞎子掰玉米,掰一根掉一根,到最后永远只有怀里的那几根。
还有一种人,喜欢囤积知识。每一天要学好多东西,让自己有学习的快感。每次你问他最近学了什么,他们说不出来学到了什么具体的知识,而会说我看了多少本书,写了多少笔记。这种人其实是在体验学习快感。在电影《无问西东》里面,有人说,不管学什么,只要是在学习,把自己交给书本,心就是踏实的。清华校长梅贻琦认为,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
如果你沉浸在学习这种快感、这种“麻木的踏实”中,那么你的这种学习始终是停留在存在感方面。我认为一个人真正在学习,是要对学习负责,对学习负责就是对这个结果负责,学习过程其实并没有结果重要,重要是看你学到了什么。
为什么说结果重要?一个人的学习结果直接反映在认知道路上。比如指导自己做出了正确的决策、树立正确价值观等等。
找到了原因,怎么去解决呢?
这就是我一直以来在研究的一套理论体系——人生效率体系。其实就三大部分:输入、时间管理和输出。
输入部分就是知识的摄入,看书学习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另外还有参加培训、以人为师计划以及行走有力量等等。
而自我管理就是围绕时间管理、目标管理、效率管理和健康管理等模块,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自律、效率、健康等方面的能力,将知识的输入变得更加有效率,在一定时间内做出更大价值的事情。
学习的效率可以通过甚多的工具来辅助,比如现在比较火的一些效率笔记本、视觉笔记、思维导图等等。合理使用工具也能让学习变得更高效。
最后就要进行输出,就是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内化,变成自己的知识。经过自己写作、演讲等方式分享自己的知识,不断把书本上的知识用在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工作中,这样才能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并且在实践和交流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这个时候你才真正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够学以致用。
一,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如果你背很多的东西,甚至还用心做了笔记,但过了两周你没有去加强印象,你的大脑会认为没用,逐渐就把它忘记掉。
所以你看大脑是会偷懒的。想要让大脑真正学到一些东西,不是单纯的去记,而是要运用到实际中。
把你所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经验所产生的动作和感觉以及环境联系起来,这样大脑就会把它打包存到大脑里面,下次只要碰到熟悉的感觉或者场景,这个记忆就会被激发,从而得到加强。
二,比起背记知识,更重要的是去理解知识背后的本质逻辑。
一法通,万法通。我们学一样东西,不能只看他表面上的功夫,而是要去钻研它底层的逻辑。
当我们理解了事物的底层逻辑,就可以把它应用到各种不同的场景中。那些技巧只不过是表面的,可以随机应变的。
三,搭建一个知识体系,提高你的认知层次。
除了学很多背很多,我们还要善于思考,多学多思多用。
如果把知识点比做一个点,那么两个点之间,所产生的联系就是线,不同的线条交叉,就形成了知识面,而不同的知识面就能构建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
我们要我们的思考就在于要怎样把这些不同的知识联系起来,找到它们相通的地方,并建立起联系。以后在我们的人生经历中,不断来丰富它提升它。
当我们要用到这个知识体系的时候,就能很快定位并找到它相联系的知识点和面,从而能快速找出解决的办法,以及调动相关的经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对读书的一种评价,多读书对自己是有十分多的好处。有人会有很多疑问,为什么我自己读了很多书,但总不会学以致用呢?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将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
1.选择合适的读书方法
如今个智能化的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很多人都会见到这样一个场景,现在在公交车上,还是自己待在家里,都会不断的刷着朋友圈,微博微信等,都在玩弄自己的手机,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碎片化时间的读书时代 ,碎片化阅读都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跟他很快,但相比,传统读书方法来说,但还是有很多劣势,读书要精读。
2.读书要学会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也是一种学习,读书活动要心领神会,联系自己,联系实际,活学活用才能体现它的价值。读没有思考与应用,等于白费了。一个人的知识掌握状况并不是在与读书多少,而是他的学习能力,不仅会读书,而且读书后还会思考,并不断应用于实践中。
3.学会做读书笔记与心得
写写画画,是读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你只是囫囵吞枣的草草读了很多的书,那样的读书也是等于白读,读书时应该考虑那个时代的时代背景,把作者的思路转化成自己的,书中主人公为什么这么做,这样做的本质是什么,思考完后可以写读后感与心得体会,对书也要多读几遍。
读书并学以致用,是每个人想要完成的,对于读书并学以致用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让我们共同讨论。
这是个悖论:目的是想把书中的知识用起来,采取方式竟然是看更多的书。逻辑上无法自圆其说。
古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说过:知和行本为一体,知而不行是谓未知。知道就要做到,没有做到其实说明当时还是没有想明白。
要想学了就能用得上,首先要做的是,把书中的知识理解通透了,切记盲目追求书的数量,要读就得读的明白。古代有位著名的宰相,治理国家只凭借半部《论语》。
不能学以致用的另一个原因是:不兼容。好比微软电脑里装了苹果的系统,会报错的。书中许多的道理,方法与技巧,都只不过是别人总结出来,适合大众,而它的缺陷很可能是就是并不适合特别的你。
比如你是个较为懒散的人,书中建议要求你每天将所有的工作事无巨细,全都罗列出来。如果你真的这样做,可能还没坚持两天,就会想放弃。
正确的做法,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再结合书中的内容进行实践。比如你的性格不适合严谨的计划,那么更好的方式是将当天重要的几件事列出来,然后想办法执行就好。
接着,执行后需要不断的复盘反思,通过实战纠错调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中的方法是否真的适合你,是否真的符合真实情况,需要通过实战来检验。复盘的大概流程如下:
1.我想学的方法是什么?
2.我最终把这方法用起来了吗?用的怎么样?好还是不好?
3.为什么?
4.下次我需要做哪些调整?
总结一下,学以致用的三个步骤:第一要把书中的知识看懂,第二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计划,第三需要不断的复盘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