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文学界将61年成为散文年?

如题所述

60年代初期,正是在散文创作开始逐步回归自身艺术规律之时,《人民日报》从1961年1月28日至6月5日, 开辟“笔谈散文”专栏,先后发表了老舍的《散文重要》、李健吾的《竹简精神--一封公开信》、吴伯箫的《多写些散文》、师陀的《散文忌“散”》、凤子的《也谈散文》、柯灵的《散文——文学的轻骑队》、蹇先艾的《崭新的散文》、秦牧的《园林·扇画·散文》、许钦文的《两篇散文,两种心境》、萧云儒的《形散神不散》、菡子的《诗意和风格》、黄秋耘的《向“永州八记”取点经》等二十篇文章。此外,冰心、郭预衡、徐迟等人也在《文汇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长江文艺》等报刊上发表了一些论述散文的文章。这些文章从理论上推动了当时散文创作的发展,当代散文继 1956 年之后出现了第二次全面发展的短暂时期,以意境隽永、文体优美为特征“诗化”抒情散文大量涌现,如杨朔的《雪浪花》、 《茶花赋》、 《荔枝蜜》,刘白羽的《灯火》、《日出》、《长江三日》, 秦牧的《土地》, 吴伯箫的《歌声》、《记一辆纺车》, 冰心的《一只木屐》, 曹靖华的《花》、《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 !》,袁鹰的《青山翠竹》,魏钢焰的《船夫曲》,季羡林的《马缨花》,杨石的《爱竹》等篇章,都曾在读者中广为传诵,脍炙人口,1961年因此被称为“散文年”。另外,在邓拓的 “燕山夜话” 杂文专栏和邓拓、吴晗、廖沫沙三人合作的“三家村札记” 专栏的影响下, 一时间杂文又成为报纸文艺副刊的“旗帜”,全国许多报刊纷纷重新开设杂文专栏,开始大量刊载杂文,共同推动建国后杂文创作的第二次高潮。

参考资料:http://www.fjtu.com.cn/fjnu/courseware/0618/course/_source/web/lesson/char18/j1.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