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主要内容

如题所述

此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的几件事,以及他给“我”的教育,反映了他读书一丝不苟,同情和关怀劳动人民的性格特征,赞扬了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优秀品质,同时又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现代作家周晔于194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后被选入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等小学教材中。此文从小处落笔,结合作者个人的感受,回忆了伯父鲁迅生前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了鲁迅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全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具体亲切,给人印象深刻。

扩展资料

文章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1945年鲁迅逝世九周年之际,周晔作为鲁迅的亲侄女,从小即亲身感受了鲁迅的关心和爱护,亲眼看到了鲁迅无微不至地关心劳苦大众,热爱劳动人民,勇敢地与反动势力作斗争。作者小时常由父亲带领去鲁迅家,因此早在中学读书时,就写出《伯父鲁迅二三事》。

帮助广大少年学生了解鲁迅,在她长大后更是经常怀念着鲁迅,所以在鲁迅逝世九周年之际,作者更是情难自抑,写下了这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新中国成立后这篇文章被收入中小学教科书,并经日本友人译成日文,流传于日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04

本文通过回忆,记叙了伯父鲁迅先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五件事,分别为:深切怀念.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这五件事,深刻地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和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伯父鲁迅先生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从内在的思想感情线索看,是按自身——身边——身外(他人)的体验,来反映文章中心——“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为别人”即文中提到的作者及下一代少年儿童、车夫、女佣及劳苦大众。

“为自己想得少”,即为揭露社会黑暗,抨击反动派的罪恶,同情救助劳动人民,不怕“碰壁”、“一点也不在乎”自己的病,也正因为这样伯父才会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扩展资料:

作者非常善于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来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救助车夫”一段,为了准确地写出鲁迅兄弟俩救治受伤车夫的情景连用九个动词——“扶、蹲、半跪、拿、夹、拿、洗、敷、扎”,突显了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感人形象。

而且文章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使文章生动、真实、感人,更具说服、感染力。

此文写于1945年鲁迅逝世九周年之际,周晔作为鲁迅的亲侄女,从小即亲身感受了鲁迅的关心和爱护,亲眼看到了鲁迅无微不至地关心劳苦大众,热爱劳动人民,勇敢地与反动势力作斗争。

这些事情都深深感动着周晔,在她长大后更是经常怀念着鲁迅,所以在鲁迅逝世九周年之际,作者更是情难自抑,写下了这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本文通过回忆,记叙了伯父鲁迅先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五件事,分别为:深切怀念.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这五件事,深刻地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和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伯父鲁迅先生的敬爱和怀念之情。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0-09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现代作家周晔于194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的几件事,以及他给“我”的教育,反映了他读书一丝不苟,同情和关怀劳动人民的性格特征,赞扬了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优秀品质,同时又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全文构思、立意高明,脉络清晰,叙事清楚,行文童言真心,读来亲切感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被选入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等小学教材中。[1][2][3][4][5]

作品名称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创作年代
1945年
作品出处
《新文化》创刊号
文学体裁
散文
作者
周晔
作品原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大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就在伯父逝世那一年的正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总要轮流跟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这一天,吃晚饭的时候,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人物故事。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了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一个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嚼着东西,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12-16

此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的几件事,以及他给“我”的教育,反映了他读书一丝不苟,同情和关怀劳动人民的性格特征,赞扬了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优秀品质,同时又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现代作家周晔于194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后被选入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等小学教材中。此文从小处落笔,结合作者个人的感受,回忆了伯父鲁迅生前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了鲁迅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全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具体亲切,给人印象深刻。

扩展资料

文章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1945年鲁迅逝世九周年之际,周晔作为鲁迅的亲侄女,从小即亲身感受了鲁迅的关心和爱护,亲眼看到了鲁迅无微不至地关心劳苦大众,热爱劳动人民,勇敢地与反动势力作斗争。作者小时常由父亲带领去鲁迅家,因此早在中学读书时,就写出《伯父鲁迅二三事》。

帮助广大少年学生了解鲁迅,在她长大后更是经常怀念着鲁迅,所以在鲁迅逝世九周年之际,作者更是情难自抑,写下了这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新中国成立后这篇文章被收入中小学教科书,并经日本友人译成日文,流传于日本。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