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文历法是什么?(如:初阳,四时)

如题所述

古代历法
古代的历法起源于商代以前,经过逐步改进,到了清代已经达到了完善的地步。历法与天文有密切关系,因此,在介绍古代历法的同时,也会涉及一些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常识。
一、年、岁
年和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十二个月构成一年,闰年有十三个月。平年有354日,闰年有383日。太阳一周天为一岁,即地球公转的一周期。古人所谓的岁,也就是现代天文学所谓的回归年,又称太阳年。一岁约为365.24199日。
年的概念来源于岁星,即木星。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由西向东分为十二个星次,岁星每年行一个星次。十二次的名称是星纪、玄枵、诹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岁星纪年法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方便,因此古人设想一个假岁星,称为“太岁”,让它由东向西与真岁星“背道而驰”,把黄道附近由东向西分为十二等分,称为十二辰。
二、月
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与太阳同时出没,古人认为是日月相会,称为辰,也称为合朔。月球自合朔绕地球一周再回到合朔,所需时间为29.53059日,称为一个月。阴历有月大月小之分,大月30日,小月29日。
古人有所谓月建,把一年十二个月和天上十二辰联系起来。依夏历,斗柄指寅为正月,指卯为二月,依此类推。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直到清代末年,我国一直沿用夏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
三、晦、朔、望、胐、弦
每月的最后一日称为晦,最初一日称为朔,即日月合朔的日子。每月十五日称为望,这时地球运行到月亮和太阳中间。每月初三称为胐,月亮出来了,但还不十分明亮。月亮和太阳成九十度角时,称为弦。
商周时代,一个月分成四部分,称为初吉、即生魄、既望、既死魄。一个月又分为三部分,称为旬,十天为一旬。
四、日、时、刻、分、秒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称为一日。一日分为十二时(时辰)和一百刻。古人以十二辰纪时,称为“时辰”。从半夜算起,称为子时。一日分为二十四小时,每小时只有时辰的一半,因此称为“小时”。
古代计时,用铜壶滴漏法,受水壶中有立箭,箭上划分一百刻。古代的“刻”与现代的“刻”稍有不同,现在一昼夜分为九十六刻,而古人一昼夜分为一百刻。
五、四时、节、候
一年分为四时,即春、夏、秋、冬。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古代称为“节”,或称为“气”。每月有两个节气,前者称为节气,后者称为中气。二十四个节气是太阳年的二十四等分,因此按阳历节气是固定的。
比节更小的单位是“候”,每个节气有三个候,每个候是五日有奇。古人规定节气的方法是昼测日影,夜考中星。古人用土圭测日影,夏至日影最短,冬至日影最长。所谓夜考中星,是观察初昏时刻的中天星座。
古代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他们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座标;日躔在二十八宿中。二十八宿是: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