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

如题所述

大学生就业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现今的就业市场非常竞争激烈,招聘企业对求职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着很高的压力和困难。
2. 缺乏实践经验:很多大学生在毕业离校前缺乏实习或工作经验,这使得他们在求职时难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此外,一些专业的实践能力要求也是一个挑战。
3. 学科专业不匹配职业市场需求:某些学科专业不符合当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因此,毕业生需要进一步培训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4. 薪资待遇低:当前的薪资标准可能无法满足毕业生的期望,这也会导致求职过程中的瓶颈。
5. 求职技巧不足:一些毕业生缺乏求职技巧和面试经验,这使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出现问题或甚至错过好的机会。例如制作简历、写求职信、面试技巧等。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改善就业市场、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实践培训和拓展就业渠道等方面入手。同时,学生们也应该自身明确职业规划并加强求职技能,提升自身竞争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3-21

大学在整个学习生涯是最幸福的阶段了,不用再为了做不完的习题和写不完的作业发愁,也不再有升学的压力,在大学中可以实现相对的自由,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有人说大学也是很辛苦的,大学的社交很复杂、大学是个小社会等等诸如此类的说法大家应该都听过,但其实不管如何,大学都是一所学校,学生接触到的绝大多数人不是学生就是老师,环境是很单纯的。


在学校这个港湾之内,复杂也复杂不到哪去,但是毕业工作后是完全不同的,大学刚毕业思想都很单纯,也会有些不成熟,大学在读和毕业2年后,对同样一件事物的看法可能完全不同,从大学生的就业观上就能略见一二。

“大学生期望年薪”遭嘲讽,年薪百万不成问题
秋招季来临,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国青年报新发布了一份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报告,其中有一项数据引发了关注。


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期望年薪非常高,有超过6成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毕业后的10年内能达到年薪百万,这一数据遭到大量网友嘲讽。

想要年薪达到百万,平均月收入要超过8.5万,观察一下自己身边在30多岁就能达到这个水平的有几个?离6成差得远了,大学生的期望薪资和多数人现实的情况差距很大,难怪网友们都是一顿冷嘲热讽。

有人说这届大学生勇气可嘉,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人让大学生“醒醒”,说大学生没有经过社会的毒打,还有人用自身情况来否定了这个可能性,毕业10年后月薪5000元,存款1万元。

不少网友说自己刚毕业的时候也是这样想的,然后经过时间的证明,验证了这个想法有多不切实际。大学生思想与行动上的反差
有一个高目标不是坏事,如果要付诸于现实之中那么首先要明白什么样的人才能在毕业后不到10年的时间就达到年薪百万。

毕业10年之内想要年收入超百万,上班怕是很难达到,创业实现年入百万的可能性更大,但是创业不是那么容易的成功的,能在30岁之前成功的需要实力和运气共同的加成。


当然也是有成功者的,例如25岁创办京东的刘强东,27岁创立腾讯的马化腾,还有29岁创办网易的丁磊等等,或许这更是因为这些成功人士的咨询在网络上大范围传播,让很多大学生以为自己也可以。

都说创业要趁早,大学生已经20出头了,现在不创业怕是很难实现毕业10年内年薪百万的梦想,但是与之相反的是,当代大学生似乎没有那么强烈的创业冲动,相比较于高风险的创业,大学生更偏爱稳定的“铁饭碗”。


从表格数据不难看出,15年到20年,大学生对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企的喜好度更高了,有创业意向的占比不足15年的一半,就以公务员为例,想实现年薪过百万有点不切实际了。

还真有人在网上提出这一问题,高赞回复可以说是相当真实了,想通过正当渠道且安全地达到这个目标,体制内升到正厅或者副部级再跳槽到到国企、央企任职才有可能性。


离开体制先升到正处级然后跳槽到私企还有可能,否则又想稳定又想年入百万就过于理想化了,现在很多以前所谓的“铁饭碗”都成了聘任制了,待遇远不如以前好,以现在的就业竞争压力和大环境下,挣钱只会更难。

写在最后
能达到毕业10年内年薪百万的人大有人在,但是远不如大学生所想的那么容易,这部分人都是极优秀的人,甚至还需要一定的运气,不是只要学历高一点就都能达到的。


大学生有这样的薪资观念也很正常,因为00后是成长于中国经济高增长时期,大多数物质条件富足,也很少有机会见到人间疾苦,更多看到的是网络上的网红,网红给人营造的错觉让大学生觉得高薪唾手可得。

所以我们不应该嘲笑年轻一代的大学生,谁都有年少轻狂的时候,有梦想没有错,空想也没问题,只是不能好高骛远和盲目乐观,此时如果没人把现实摆在他们眼前,等毕业后找工作就会被狠狠地泼冷水。


大学生的就业观侧面也反映出了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不足,希望高校能重视,大学生也应保持清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