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说一下关于壮族的资料。(可以从习俗和分布地区说)

如题所述

        壮族(旧称僮,壮文:Bouxraeuz 英文:Bourau 越南文:Tày-Nùng),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东南部、广东西北部和贵州南部。

    壮族的分布情况:壮族主要聚居在我国的南方,范围东起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共有1420.71万人,占壮族总人口的87.81%,主要聚居于南宁市、崇左市、百色市、河池市、柳州市、来宾市、贵港市、防城港市等地,全区均有分布。

    壮族的语言文字:壮语国际上普遍划分属澳台语系或台-卡岱语系,国内一般划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分南北两种方言,方言下有大约20多种次方言(土语)。唐宋以来,壮族民间曾流行“土俗字 sawndip”,根据1989年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领导小组办公室出版的《古壮字字典》(初稿)统计,共有10700多个字。这些字都是从上百年或数百年前出版或手抄的牒诉、券约、师公唱本、山歌本、故事传说、族谱、信件和碑文中收集下来的。1955年,党和人民政府根据拉丁字母创制表音壮文,20世纪80年代,完成《壮文方案》修订工作,使壮文进一步通用化,壮文再次进入各级各类学校。

    壮族的服饰:

    壮族的宗教礼仪:

    宗教信仰:壮族的宗教多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唐、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传入,建立了寺庙。1858年以后,天主教传入,1862年基督教教传入,但都未传开。各家都有神龛,敬奉祖先。近现代以来,部分壮族地区又有天主教和新教的传入。

    礼仪: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壮族的工艺:壮族先民发明的陶器,是人类早期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人们把粘土加水混合后,制成各种器物,干燥后经火焙烧,产生质的变化,形成陶器。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

    壮族的文学:壮族文学,主要是口头文学,也有壮族知识分子创作的书面文学。其中口头文学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民歌、戏剧及说唱文学等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9-17
习俗 服饰 壮族男子上身着青布对襟衣,下穿大裤管长裤,头缠青纱帕或青、蓝布帕。妇女上身穿无领大襟衣,系绣花围腰,下穿大裤管长裤,或穿青布蜡一染筒裙,筒裙分有皱折和无皱折两种。衣裤、袖口、脚边和筒裙绣有花边图案。青年妇女缠绣花小方巾,中老年则缠帕子。脚穿翘尖绣花鞋。姑娘佩戴耳环、镯头等银饰。建国后,已逐渐改着汉服。
饮食 境内壮族主食大米,部分地区兼食玉米、小麦等杂粮。喜食染成红、黄、绿色的糯米饭以及米凉粉、米白酒,除夕夜食鸡蛋。平时腌制的食品有腊猪肉、香肠、卤腐、酸菜、酸萝卜等。壮族多居河边,故喜食鱼、虾、螺等水生动物。
住房 建国前多住茅草房,也有住岩洞的。建国后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住上土掌房和土木结构的瓦房。境内壮族都是各家1院,住房为一楼一底,楼上堆放粮食和其他杂物,正中一间为堂屋,人住两边间。厨房建于住房一侧,畜厩建在围墙之外。
婚俗 境内壮族男女婚嫁,男家须请媒人到女家说媒。媒人带着糖、酒到女家,先问姑娘父母:“你家的锁璐配钥匙了?’’若回答是:“我家的锁还没有配钥匙哩!”即姑娘还未曾订亲。媒人便把男家的情况向女家作一番介绍,女家如有意许配.就将姑娘的“八字”由媒人转告男家。男女“八字”如无冲克,即可订婚。订婚后,男女均改口称对方父母爹妈,逢节庆时,女婿要向岳父家送礼,农忙时帮助干活。过一段时间,媒人带着酒、糖、猪肉、米、布及其他礼物去女家“吃糖酒”。“吃糖酒”的时间一般为二月初八或腊月初八。为取有福有禄,吉祥之意,所送礼物须带“六”的数目。媒人还要向女家征求娶亲的日期,说定礼物种类、数量和聘金。到选定的结婚日期,男家请6^-8人与媒人如数将所定的礼物和聘金、并带半头猪肉、米、酒等到女家迎亲。姑娘拜过父母要哭着离家。结婚当晚.举行闹洞房、对歌、跌脚等娱乐活动。第三天新郎新娘回门,以后每年正月,要到岳父家拜年。
禁忌 出嫁的女儿不能在正月里回娘家哭闹。初一、十五,忌别人家的牲畜进家。清明节和七月半是祭鬼节,忌带小孩出门。公公不能进儿媳卧室。在婚嫁喜宴上,孕妇忌看新娘。六月初六禁止下田干活。田地里庄稼长苗期间,禁吹树叶,稻谷成熟时忌吹笛子。
丧葬 人去世后,即放鞭炮或鸣枪3响,孝男或孝女要到水边烧香焚纸钱“买水”。水“买”回家后,用芳香树叶煮水给死者洗净身子,男剃头,女梳发,穿好寿衣停放在垫白布的木板上。如死者为母,孝子则头顶孝布,腰系麻丝哭着到舅舅家报丧。待舅舅家来人吊丧并看了遗容后,请端公为死者开路,择日入棺装枢。出殡时,死者亲属跪伏地上送出家门后,一人手持火把在前,随后是乐队,孝子依次扶着灵枢抬杆送到墓地安葬。从安葬的当日起,要给死者送3天水饭,第一天送到坟山,第二天送到半路,第三天送到村外。以后每年清明节和农历十月上一次坟。

节庆 境内壮族节日以春节和六月六最为隆重。除夕祭祖,初一不出门,在家吃团圆饭,初二开始走亲串戚,青年男女举行打肉块、打鸡毛包、打磨担秋以及打篮球等体育活动。农历六月初六是农作物生长旺盛时节,家家户户包粽子、蒸米糕、春糯米把耙、杀鸡宰羊祭供土地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外,还与汉族一样过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等。

信仰 境内壮族的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和多神崇拜。每家堂屋的左下方墙脚,都供祖宗牌位,少数人家供“天地国亲师”牌位。每年春节、正月十五、中元节,都要接祖送祖,祭祀祖先。祭山神是较隆重的祭祀活动,全村所有的人都参加。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凑钱买猪、鸡、酒等食物祭山神。六月初一祭土地神,各家到田头或溪水头杀鸡祭祀,将鸡血滴在水中,烧纸钱点香柱,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分布地区: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