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俗而治的表现

如题所述

因俗而治的表现:以传统的儒家思想为指导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策。秦朝时,在中央机构中设“典属国”,在地方机构中设“道”,管理归附的边疆少数民族。汉朝以中央机构中的“大鸿胪”和“客曹尚书”,地方机构中的“属国”、“都护府”等,管理边疆少数民族。

唐朝以中央机构尚书省中的“礼部”、地方机构“都护府”所辖的羁縻府州管理周边少数民族。宋朝管理边疆少数民族的机构是“礼部”、“兵部”和“鸿胪寺”,地方上则有“土官”。明朝统治者明确提出统治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是“因其俗”(《明史》卷76《职官志五》),在中央机构中设立“礼部”、“鸿胪寺”,在西南边疆则广设“土官”,即以少数民族的首领为官来管理本民族事务。 

 “因俗而治”又称“顺俗而治”是指中国古代各王朝的统治者对有着异俗、殊俗的民族,采取的依据其旧有的风俗习惯进行统治和管理的各种措施。这种政策、方针在古代中国由来已久,它是为统治多民族国家的需要而形成的。

世界上的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都形成了与自己的生存条件及谋生手段等客观因素相适应的风俗习惯。在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习俗。

历史发展

早在西周时,统治者就曾提出对四方的蛮、夷、戎、狄四大民族集团要“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主张。要求这些居住在“要服”、“荒服”的民族或部落定期向周天子贡献物品或承认周天子的统治地位,周天子则以怀柔治之,即仍承认其酋长统治其部族的权力,其内部传统的法律习俗仍可继续实行。

“因俗而治”来源于儒家思想。唐代孔颖达在其所著《礼记正义》中就提出“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主张,意为:整治周边民族地区的政教而不改变他们的习俗,整治政令而不改变他们的风俗。后人将此语简化为“因俗而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