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南桥介绍?

如题所述

  南桥,原名普济桥,我市古桥之一。因仅距老灌县城南门百余步俗称南桥。登桥可望西岭雪峰、离堆锁峡、宝瓶飞波等壮丽景色,故游人甚多。经一百多年来的重修和改造,如今的南桥已成为历史名桥,被誉为“天府第一桥”、“西蜀第一桥”、“水上画楼”、“雄居江源第一桥”、“览胜台”。是都江堰景区主要景观之一。 


 


  清光绪以前,南桥的创建年代无确切记载,但在内江上建桥是古已有之。据《华阳国志》和《水经注》记载:“李冰沿水造七桥,上应七宿”。“西上曰夷里桥,上曰笮桥”。说明至少在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成时李冰就在江上建了七座桥。元代揭徯(应为木旁)斯(约公元1334年)撰《蜀堰碑》载:江水“又东为离堆,又东过凌云、步云二桥,又东至三泊洞酾为二渠……”。也就是说,至迟在元代,灌县城南的内江上宝瓶口至三泊洞这几百米的江面上就有“凌云”、“步云”二座桥。《读史方舆纪要》则称“凌虚桥”,后废 。据劳堪《临江记》载: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曾改作“绳桥”。据乾隆《灌县志》记载:“步云桥,治前;凌云桥,治南一里”。表明城南旧有“凌云桥”。凌云桥或许就是今天南桥的前身。 


 


  由于岷江洪水泛滥,内江江水湍急,以前的桥常被冲毁,加之灌县城南之内江地处要冲,古代兵家常以江河作天然屏障,拆毁桥梁的情况亦不少见。桥断后,行人无法通达南郊,故有“灌县出南门—无路”的俚语。 


 


  史书记载将南桥建成廊桥是在清代光绪初年。清吴之英所撰《普济桥碑》载:“光绪戊寅(1878年)冬,令长陆葆德相可梁之地,直城数十步,壁其崖,对崖约半里,亦石其壁”,建成一座由石柱支撑、丰楹斗拱、上盖小青瓦的廊桥“容三轨焉(一轨合八市尺)”。自此,“灌城之南,离堆之下,有桥嶷然”(吴之英《普济桥碑》)。余定夫《南桥记》上说“水有舆梁曰普济,雁齿凌空,直指南道,世咸称为南桥”。桥名为“普济”,寓“普济众生”之意。可见普济桥就是南桥。 


  与其他桥的修建不同的是,关于普济桥的兴建以及经费来源相传有以下三种记载。一种说法是在光绪初年,丁宝桢大修都江堰,工峻余银二千余两,粟百斛,以此峻余修建了普济桥(见光绪灌县志)。另一种说法是在光绪戊寅(1878年)冬,由灌县县令陆葆德修建(见吴之英《普济桥碑》)。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南桥的修建得力于吴烈堂,见于以下两篇文章。第一篇是余定夫的《南桥记》:“光绪中,时邑宰陆公葆德,佐川督丁公宝桢大修都江堰。役夫万余人,自冬徂春。工峻,余金二千余两、粟百余斛,盖权量之所溢也。邑人吴烈堂监粟出纳,襄事者谋共利余粟,吴执不可,具以报。库吏某亦以余金饴(注:此字为左食旁,右为“舌”,读tian,意为:诱取。)陆公,公叹曰:‘吴烈堂不我欺,我敢欺丁公以欺朝廷哉!’遂视邑中所急而以建斯桥”(见钟天康主笔的《都江堰文物志》)。第二篇文章是李启明先生《南桥行》诗的解题:“清光绪中,吴烈堂司灌县官库银出纳。凡银出入,须逐一经天平计重量,画码于小笺,标贴银块。吴任满交待,库存溢额即达千两,例归吴,吴不受,献之邑宰陆葆德。陆曰:汝不受,我宁受耶?若报,法例当以贪墨论处。吴乃以此银于南门外沱江江上建成普济桥,俗称南桥也”(摘自李启明《青城山叟诗文存》)。 


 


  以上三种说法,事实上可以归结为:光绪初年,灌县县令陆葆德辅佐四川总督丁宝桢监修都江堰,当时任县上出纳的吴烈堂严格把关,积余了岁修银二千余两,粟百斛,交给了县令陆葆德,陆葆德作主用此银两修建了南桥。 


  南桥的修建是李冰冶水造福于民的精神的再现。同时也表现了古代官员陆葆德、吴烈堂等人为官清廉、纯洁操守的优良品德。正如李启明先生在《南桥行》中歌颂的:“吴公不取傥来金,换得舆梁驾要津,富贵于我如浮云,利涉千古吴公心。”  




  自1878年(光绪四年),普济桥修成的二十年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岷江大水,将普济桥墩冲毁,廊房倾颓,县宰陈伟勋,于当年冬进行了一次大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驻军旅长郑世斌“重(改)南桥,稍加宽之”。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月,四川军阀刘湘、刘文辉在成都展开毗河战争,殃及灌县。当时驻灌县的二十九军军长邓锡侯为阻止刘文辉的进攻,将灌县境内的柏条河一线桥梁全部拆毁,南桥中洞也被拆除,灌县南门外再次无路。战后修复南桥,增建“寨门”,白天开放,至晚关闭。1958年夏天,岷江洪水暴发,漂木堵塞桥洞,南桥被毁,随后由岷江水运处重建,改木桥桩为混凝土桥墩,正式更名为“南桥”。文革期间破四旧,桥身遭受破坏。改革开放后,1979年重建南桥,加宽了桥面,拓展了翼廊,加高了桥身及通道。通道宽13米,长50米,桥身为木梁钢筋水泥柱,桥面为混凝土(后增装饰木板条),换机制瓦为琉璃瓦,桥头增建桥亭、石阶、花圃,桥身雕梁画栋,桥廊增饰诗画匾联。建成之后成了今天这种钢筋混凝土骨架与木结构相结合有三列走廊的古廊桥式风景桥。桥头重檐彩塑珍禽奇兽和各种民间传说戏剧人物情态各异,栩栩如生。主走廊内壁上精工绘制的二十幅山水风景和神话传说壁画与十八幅书法作品相间排列。全桥赤柱朱槛,画栋雕梁,有楹联作品34幅。整座桥就是诗书画合璧的艺术长廊,南桥的适用性与艺术性达到完美的统一。 


 


  2008年,“5.12”大地震给南桥造成了严重损害,屋瓦震掉,彩塑倾倒,壁画和装饰脱落,被鉴定为危桥。震后的南桥经过近百名川西坝子的能工巧匠的紧张施工,于2009年改建完毕,在桥梁左右两端增设了共八个龙头。如今南桥桥头楼阁飞檐凌空,重檐彩绘雕梁画栋鲜艳夺目,屋顶的民间传说人物彩塑,情态各异、栩栩如生。现代彩灯装饰使夜晚的南桥金碧辉煌,光彩夺目,虹驾宝瓶,冠冕江山,天府第一桥在灾难中如凤凰涅槃迎来新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