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名人有哪些爱惜人才的事例。

如题所述

一、孟尝君爱才

战国时期,齐人冯煖投奔孟尝君门下后,孟尝君很快为其解决了“食有鱼”“出有车”以及为其父母养老等后顾之忧。正是由于孟尝君平时的关心,使冯煖忠诚地留在他身边,并奔走策划,经营“三窟”,为其争得民心,使之“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

二、陈毅重视年轻人才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陈毅提出了壮大新四军的“人、枪、款”战略思想,把培养干部摆在武器、筹款之前。

他坚决支持谭震林提出的尽快培养出100名连长、100名指导员,使一批年轻干部走上连长、指导员岗位,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的问题,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

历史上,青年才俊担大任、成大业者不胜枚举:马克思29岁、恩格斯27岁写作《共产党宣言》,毛泽东25岁主办《湘江评论》,周恩来29岁领导南昌起义,事实证明,只要有实践机会、干事舞台、良好环境,年轻人照样能担当重任、取得成绩。

三、曹操爱才

官渡之战中献计的许攸原来是袁绍的部下。他曾经向袁绍提过很多意见但却被傲慢地拒绝。于是,许攸决定投降曹操。当曹操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高兴得连鞋也不穿,就跑出去迎接。曹操还颁布了三道《求贤令》,可以概括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

四、武则天

武则天初登皇位时,宰相是被誉为“上官体五言诗鼻祖”的上官仪。上官仪有个小孙女叫上官婉儿,十来岁就能写得一手好诗,而且她所写之诗,并不停留在吟风弄月上,而是深深地关心着百姓疾苦。武则天看出上官婉儿成人后必是一个能为百姓谋福的人,所以对她特别器重。

不久后,上官仪携子与李治密谋废后,被武则天发觉了,上官仪理应被“满门抄斩”,但武则天念在上官婉儿赋得好诗文,就法外开恩免她一死,还让她进宫为婢。

婉儿16岁那年,太子李贤与大臣裴炎、骆宾王等人策划倒武政变,婉儿为报杀祖戮父之仇,也积极投身其中。但事情败露,太子被废,裴炎被斩,骆宾王被遣回原籍,只有上官婉儿为武则天所赦,依旧留在宫中为婢。

五、管鲍之交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

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的缘故。

公子纠失败,召忽为我而死,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