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醒侬的人物故事

如题所述

幼时家贫流落街头当学徒
赵醒侬父亲是个裁缝,在苛捐杂税、地租利钱的勒索和盘剥下,他父亲终日缝纫也难维持一家人的温饱,他的一个弟弟只好过继给同族人。1912年,赵醒侬考入南丰高等小学堂。一年后因家贫而辍学,到汉口、长沙、常德当学徒。南丰县党史办主任伍长福告诉记者,赵醒侬在长沙和常德等地当学徒时,一天要劳动10多个小时,还要帮老板娘抱小孩,夏天还要为老板打扇,吃的是残羹剩菜,穿的是破衣烂衫,睡的是日拆夜铺的门板。几年后,他以“惨侬”为笔名,写下了《我做学徒时底苦况》,记下了这段痛苦难忘的学徒生涯。
赵醒侬不能忍受这种悲惨的生活,于是抱着一线希望,到了上海。当时,他想求学,但身无分文,付不起昂贵的学费;想就业,又因没有一技之长而无人理睬。为了活命,赵醒侬只好白天到街头卖报,晚上去戏院跑龙套,夜里没有地方住宿,就蜷缩在小菜场或屋檐下。有时遇上巡捕驱赶,他就只能在马路上整宿步行。
后来,在一些穷朋友的帮助下,赵醒侬在一家小店里当了伙计。失学、流浪、当学徒,受欺压,到处碰壁,使赵醒侬感到前途渺茫。
从“伙友”到早期共产党员
就在他苦闷之时,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了。赵醒侬心情激动,从斗争中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于是他将原名“性和”改为“醒侬”,表示自己觉醒的决心。
1920年7月,赵醒侬怀着“为伙友谋幸福,谋大团结”的愿望,加入了上海工商友谊会,并积极参加友谊会的活动,经常为该会刊物《上海伙友》写稿,号召伙友们团结起来,去改造社会。在上海工商友谊会成立之初,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为了争取和团结广大店员工人,曾经给予《上海伙友》一定的帮助和支持。可是不久,工商友谊会的组织者就撕去了“工人解放”的伪装,暗中与资本家勾结,贩卖改良主义思想,妄图瓦解店员工人的革命意志。因此,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就停止了对他们的帮助和支持。当时,赵醒侬还没有完全识破他们的假面目,仍然留在该会之中。赵醒侬对《上海伙友》杂志上宣传劳资对立和劳资调和,宣传革命与改良的文章,迷惑不解,痛苦地思索着。
这时,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开办附属职业补习学校,赵醒侬和工友沈资田都入校学习。赵醒侬开始阅读一些马克思主义书籍和共产党人办的刊物,逐渐确立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赵醒侬毅然与工商友谊会断绝了关系,而是真正开始为“工人解放”呐喊。1921年7月,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了,也就是这年,赵醒侬在上海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赵醒侬便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以后,赵醒侬“便是在艰难辛苦的革命工作中过活了”。
受命返赣创建江西党团组织
“1922年11月,已入深秋的南昌一片萧条景象,街头巷尾的屋檐下到处可见衣衫褴褛的难民,官吏的洋车在街上横冲直撞,军警们骑着大洋马耀武扬威。路旁一个个子不高,身穿一件粗布长衫,黑瘦面颊,戴一副黑玳瑁框近视眼镜,性格沉着稳重的青年看着这眼前的一切,心情格外沉重。他就是受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的委派,从上海到江西来播撒革命火种,筹建江西地方团组织的赵醒侬。”江西省委讲师团曾这样描述赵醒侬返赣时的情景。
1922年冬,赵醒侬受党组织的派遣,回到南昌开展革命活动。1923年1月20日,在南昌文化书社聚会的赵醒侬、方志敏等人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江西地方团(后改称“南昌地方团”)。
江西地方团成立后,立即开展革命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革命,发动民众,广泛联络进步青年,组织了“民权运动大同盟”、“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作为公开活动的组织形式。这一系列革命活动,使得在反动军阀统治下死水般的江西激起了阵阵波澜。
赵醒侬不仅负责全省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工作,还领导改组了江西国民党。1924年1月,赵醒侬赴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与邓鹤鸣一起返回江西,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筹建共产党的组织,同时受国民党中央的委派,筹建国民党江西省党部。1924年10月,直属江西支部扩大为中国共产党江西地方委员会。从此江西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1925年7月间,由共产党人参加领导的国民党江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南昌黎明中学秘密举行,正式成立了国民党江西省党部。会上选出赵醒侬、张朝燮、方志敏等7人为执行委员,其中有6人是共产党员。左派力量在江西国民党各级组织中处于优势地位。
列为“江西三杰”
在江西筹建党团组织期间,赵醒侬与方志敏、袁玉冰一道,以笔为枪,创办书店和学校,传播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三人成为我党历史上有名的“江西三杰”。
1922年7月,为寻求革命真理的方志敏漂流到了上海,几经周折在《民国日报》找到了一个校对工作,并认识了赵醒侬。两人志趣相投,一见如故。8月,赵醒侬介绍方志敏加入了青年团。不久,经方志敏介绍,赵醒侬又结识了来上海联系报考大学途径的袁玉冰。同年8月,赵醒侬送方志敏回江西筹办文化书社,9月初又送袁玉冰赴北京报考北京大学。三人由此结缘。
1922年冬,赵醒侬与方志敏、袁玉冰等人发表《南昌文化书社宣言》,成立了南昌书社和南昌平民图书馆。
1923年8月,赵醒侬在南京和方志敏一起商量,组织旅居上海、南京等地的20余名江西进步青年,创办《新江西》半月刊,宣传马克思主义,指导江西革命斗争。
1924年4月,南昌一平印刷厂和官纸印刷所成立了铅印工会,由赵醒侬亲自领导,发展了40多个会员。9月,改组了江西省和南昌市的学生联合会,由共产党员担任省、市学联主席。同时,又改组了江西青年学会总会,出版了《江西青年》周刊。
可以不夸张地说,当时的江西进步刊物,几乎大部分都是由赵醒侬创办或者领导的。
被捕遇害 
1925年12月17日,赵醒侬一行3人前往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行至南昌北郊牛行车站,被稽查扣留,即送军法处。由于党组织的营救和公正舆论的压力,赵醒侬等在关押3个月之后,被释放出狱。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不久便占领长沙,威震江西。自称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的北洋军阀孙传芳,一方面把20万主力部队集中在江西一带,准备孤注一掷;另一方面命令他的爪牙赣军总司令邓如琢加紧摧残革命力量。南昌处于白色恐怖之中。8月10日下午,赵醒侬前往明星书店办公,刚走到百花洲附近,便衣侦探突然拦住他的去路,不由分辩把他押送到稽查处,接着军警又搜查和封闭了明星书店、黎明中学和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机关。赵醒侬被捕后,由稽查处押解到军法处。江西警备司令刘焕臣亲自审讯,严刑拷打,妄图迫使赵醒侬招认是共产党的宣传员。赵醒侬严守党的秘密,坚贞不屈。9月初,湖南、湖北两省战局胜利在望,北伐军开始向江西推进,逐渐逼近南昌。邓如琢看到自己的末日来临,万般无奈之下,给赵醒侬定下“宣传赤化,图谋不轨”的死罪。
1926年9月16日,在南昌德胜门外芝麻田里,赵醒侬遥望东方熹微,气宇轩昂,高呼着“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英勇就义!
赵醒侬牺牲后,北伐军攻克南昌,20多万群众集会,悼念烈士和北伐牺牲将士。中共中央《向导》周报载文《悼赵醒侬同志》,称他为“ 江西党的组织者”、“江西民族革命运动的先锋”。方志敏写诗《祭醒侬》,并称他为“在江西,为争取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运动的第一个牺牲者” 。
1991年,江西省南丰县在赵醒侬少年时就读的学校——南丰一中校园内,建造了一座赵醒侬烈士大型花岗岩塑像。如今的南丰县,不仅南丰一中有赵醒侬醒目的塑像,还特意建设了一个醒侬公园,成为当地人追思革命英雄和休闲的好地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