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再读鲁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5
最近带着娃们在学习鲁迅的《故乡》。

小学时学的《少年闰土》就是选自《故乡》里的片段,鲁迅的经典名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变成了路”也出自这篇文章。

上学那会学鲁迅的文章,想想都像噩梦一般,语言晦涩难懂,长篇大论不是要背就是要分析,

什么“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什么“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什么“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很充实,当我开口说话,就感到了空虚”;

什么“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什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莫名感觉,鲁迅咋那么多戏)

学习了他这么多年的文章,还是不知道他在写些什么。

这时,又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在我的身后,可以看见两个争论不休的傻子,一个不知道我写了什么,还有一个也不知道我写了什么。”

如今,我要带着一群十三四岁的娃娃学习鲁迅的文章,说实话,有点担心大傻子再教出一群“小傻子”。

2

当我拿起课本,再读《故乡》,读起来已经完全没有小时候读的那种抗拒,生涩。也许是年龄到了。

文章中的闰土、杨二嫂不仅仅是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细思极恐,更像是我们身边的甲乙丙丁。

少年闰土活泼英俊,纯真有朝气,中年闰土像一个木偶人,麻木迟钝,岁月像刀割一般刻在脸上,木讷的已经找不到半点少年闰土时的影子。

3

从小到大,我只看过过一张妈妈年轻时候的照片,是我三四岁时与她的合影。妈妈大概是二十五六岁的样子,这是我俩仅有的一张合影。妈妈虽不是倾城美貌,但照片上她的头发很黑,很黑,抱着我,笑的像个孩子。即使已经为人妻为人母,眼睛里却朝气满满,眼尾眉梢还是少女的活力与灵动。

而如今,母亲已经人到中年,身材在生完我和弟弟以后完全走了样,年轻时候圆润的脸庞也随时光流失了,那双灵动的眼睛已经全是沧桑,甚至有点呆滞。在我的记忆里,妈妈始终是三十五六岁的样子,始终是健康勤劳。直到去年过年回家,才发现她真的年纪大了。我给她说一些事情,她反应很迟钝,总是让我说第二遍。日渐消瘦的脸上,黯黑无光,常年劳作的一双手,骨节都变形了。走在大街上甚至要比同龄人苍老很多,我已经很难想象年轻时的她是多么的稚嫩过,多么活泼过。

哪怕你多么不乐意,生活总会让你经历一些事,慢慢变成另外一个人。不管你喜欢与否,都难以逃脱。

你有可能是鲁迅笔下的中年杨二嫂,也有可能是爱慕虚荣的孔乙己,时而又变成祥林嫂,时而又是阿Q,也有可能是《伤逝》里的涓生和子君等等。如果都不是,那你也逃脱不了是一个看客的身份。

4

近几年,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是否要收入中小学语文教材的争议一直不断。

论其作品的影响力,那是不言而喻的。只是鲁迅先生的大部分文章都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再加上白话文起步阶段,语言生涩难懂,尤其是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增加了阅读难度。近年来,即使削减了鲁迅文章在语文教材中的比例,但是在数量上,依旧是超过其他作家,只不过选取的作品大部分是散文和小说。

另一方面,鲁迅先生的文章内涵,很多人都说已经不适应现在社会的需要了。其实,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它的影响力不属于哪个年代,历久弥香。

对于鲁迅文本的过分解读导致学生很反感,再加上要背诵,重点语句还要进行分析,毕竟我们都是“快餐文化”喂大的一代。鲁迅先生敏锐的洞察力,就像黑夜里的一双眼睛,发着犀利而又寒冷的光,悄悄地观察者这个世界,坚定而又深邃;语言字字珠玑,如枪如剑,刀刀见血,直击要害。这是鲁迅先生异于常人之处。至于文字的背后是多么深刻让岁月告诉他们吧。

5

网上有一个话题“多年以后,再读鲁迅的文章,你有什么新的感悟”,我收集了一部分经典的答案,给大家看一下:

如果有机会,再读一遍鲁迅吧,像去看一个以前你不喜欢的老朋友。你一定会找到自己的影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