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果交上了坏朋友,家长就需要谨慎起来了。这里不要去责骂他,而是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让他回到自身性格的主要轨道上,让家庭教育在其基因里烙印下的“训诫 ”发挥作用。
这些所谓的“坏朋友”,其实就是性格跟自己的孩子有天差地别的人,也是非常不符合父母心中期望的一类人。比如家长希望孩子乖巧懂事,时时刻刻都听自己的话。但是一旦看到某些小孩,对大人颐指气使,或者性格非常叛逆时,就会非常担忧自己的子女跟这些人会慢慢学坏。其实孩子是学不坏的,这里主要取决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一句话就做“种花得花,种豆得豆”就是这个意义,家长如何带带孩子,孩子就会朝着这个方向慢慢地成长变化。
比如说父母非常严格,对于孩子的一言一行非常苛刻,那么这种方式教导下的孩子必然非常自律,且非常地听话。相反如果家长把孩子当成“掌上明珠 ”,事事都顺着他的意愿来,犯了错也不忍心责罚,那么久而久之子女必然变得非常任性调皮。因为所谓的“坏孩子”只是家庭教育的结果而已,对方的家庭环境跟自己孩子的家庭环境存在本质区别,导致孩子在性格层面显得有很大不同。
所以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改变也就很正常了,比如邻居家孩子非常调皮,动不动就搞各种恶作剧,他的父母不仅不管还特别疼爱他。而自己女儿非常乖巧,从不做任何过分的事情,这跟家人严格管教她分不开关系,想想看如果她也变得非常调皮捣蛋,那等于几年的家庭教育成果都白费了,这不得气死自己这个当父母的。所以这时候一定要坚决阻止孩子模仿朋友的一些行为,甚至适当地减少他们之间的来往也是有必要的。
比如孩子长大以后就变得越来越爱美了,这时看到一些人穿着奇装异服,就是也跟着改变风格。做父母的肯定不希望孩子学坏,所以就跟极力阻止。但单纯粗暴的控制是很难有效果的,因为他总能找到机会去突破家长的束缚,甚至会让这种“尝试”的心理变得越来越强烈。所以核心还是在于让孩子认清整件事的利弊,比如设身处地思考“奇装异服”不是真正的美,只刷新了某些人的眼球,根本得不到大家的认同。真正的美应该是从内到外慢慢散发出来的,也就是“做自己”,让个人魅力突破服饰的束缚从精神层面传递给他人,这样才能给予他人不一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