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评价方式的探究

如题所述

一、激励评价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它是学习的营养剂和催化剂。课堂上,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交流的动机;有了兴趣,思想才会活跃。而培养兴趣的主要途径就是“激励”。人的深层次需要,都有渴望别人赏识的愿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把学生当成一个平等的朋友来对待,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价时,要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尽量不用指令性的语言、批评性的语言,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优点进行激励性评价。
一位教师在教《家》一课时,引导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地方是谁的家”,学生一边表演一边练习说时,教师随即进行了激励性评价:“看,多可爱的一只小鸭子啊!它正在游泳呢!你表演得真不错。”“你们听,这位同学说话说得多完整啊!老师真佩服你!”“太棒了!还有谁能和她一样!”教师的激励性语言使全班学生都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完全沉浸在无拘无束的宽松环境中,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课堂的实践活动中。整堂课,学生理解了内容,练习了说话,陶冶了情操。
这种激励式的评价,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推动力,在潜意识中产生对表扬目标的追求。
二、期待评价法
《新课程改革评价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上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任何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都是不同的,在发展过程中总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做到因人而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注重评价的层次性,实现发展学生个性的良好愿望。对学习有困难、基本知识及技能掌握得一般、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学生来说,教师更应根据情况做出期待性评价。
如在一次课上,听课教师众多,在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时,执教老师指到了一位沉默寡言的小女孩。最初小女孩害怕得哭了,但在老师一次又一次的期待中——“你肯定行,老师跟你一起读好吗?”“你先试试,轻轻读给老师听。”“真不错,声音稍微响亮一点,同学们就都听见了。”“老师知道你肯定行,这不,读得多流利、多响亮啊!”小女孩终于战胜了害怕的心理,流利地读完了课文。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小女孩满怀喜悦地坐下了。以后的课堂上,经常看到这位小女孩踊跃地发言,这不正是老师期待式的评价给了她莫大的勇气吗?在老师真诚的期待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在反复的尝试中获得成功,从而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三、接纳评价法
在课堂上,老师要尊重学生的理智与情感,以防止学生产生自卑、自负或者自欺等错误的自我观念。学生的情感表现往往是不同的,教师应该接纳学生的想法,然后帮助学生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评价的积极效果。
如一教师在教完《北风和小鱼》一课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喜欢北风吗?为什么?”然后学生分组讨论。学生积极性很高,讨论气氛非常热烈。在组织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北风,因为北风觉得自己的本领很大,不把小鱼放在眼里,它妄自尊大,没有自知之明。
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却喜欢北风,因为“北风一吹,天上就会下雪。地上积了厚厚的雪,我们就可以堆雪人、打雪仗了。”“北风一吹,天下雪了,麦苗被盖在厚厚的雪下觉得很暖和,第二年就会丰收。”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摆出了他们的理由。老师没有简单地给予否定,而是夸奖学生能积极思考、讨论面广。紧接着,老师再次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你也像北风那样经常欺负别的小朋友,小朋友还愿意和你一起玩吗?北风这样做好不好?”通过再次讨论,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了课文的含义。
老师采用积极的态度,主动接纳学生的想法,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课文,达到了本堂课教学的目的,而且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懂得了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四、亲近评价法
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情感是左右课堂气氛的关键,教师对学生信任、亲切的情感流露不仅能拉近师生双方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使学生得到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而且学生一旦感受到这种炽热的情怀,就会激起对教师的信任和爱戴。采用体态语言对学生进行亲近式的评价,可以创造一种民主平和的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当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者独立作业时,教师告诉学生“哪个小朋友学得认真,老师会轻轻地抚摸一下他的头”,在巡视过程中,老师悄悄地、温柔地抚摸一下孩子们的头;当小朋友精彩的回答出乎老师的意料时,老师情不自禁地与他握握手;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回答不够正确、不够完整并立即改正时,老师轻轻地点点头,报以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
教师的举手投足,都点燃了孩子们学习的火花,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愉悦,师生之间产生了一种心心相印的情绪体验,这种亲近式的评价能迅速地使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新课程的教育评价要改变原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可见,在新课程实施中,要多标准、多角度、多方法、多元化、全方位地评价学生,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新课程新评价是以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德华·加德纳博士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为依据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发掘每个学生的特长、优点和闪光点,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智力开发、潜能挖掘、个性张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激励作用和评价对新课程实施的导向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评价手段呢?
一、 借助介质性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新课程实施中,许多教师均感到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的一些“整齐划一”的强制性要求对学生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严重的阻碍作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 “活而不乱”,有效的开展合作、交流、探究等活动,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通过实践,我认为对低年级学生,借助介质性评价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介质性评价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设立一些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功能的标志,如“合作小金星”、 “智慧星”、“思考小博士”、“进步章”、“质疑章”、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盖“加油章”等,或者利用奖励晋级的方式鼓励学生进步,它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在实验中,根据儿童习惯养成的长期性、反复性等特点,为了便于操作、统计、及时激励,又不加重教师的工作量,我们将各种标志综合成一种精致的“奖票”,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奖票”对各方面表现好的或有进步的学生进行激励,使他们学会倾听、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质疑、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探究……具体操作步骤为:一是教师对课堂中各方面习惯表现好或有进步的学生发放“奖票”;二是每周末学生可用五张“奖票”兑换一朵“红花”;三是每月末有五朵“红花”的学生可得到一样奖品;四是每期末有十朵“红花”的学生均可得到一张奖状和相应的奖品。
第2个回答  2020-10-24
自“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文件颁布以来,学校紧紧围绕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理解把握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积极开展教学与评价工作实践与研究,近期学校进行了“聚焦创智课堂 探索评价方式” 教学研究月活动,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凸显亮点,这既是绿色校园的呼唤和教学使命所在,也是对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积极回应,也是对区域创智课堂的主动实践。

整个教学研究月活动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读学习 更新观念”,学校分层组织教师再次认真学习《小学中高年段语数外学科基于课程标准评价指南》,研究使用各学科“双向细目表”和“训练体系”,使教师们的课程理念、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转变。

第二部分是“课堂转型 实践反思”,结合骨干教师教学展示活动,一起来探讨“如何基于三维度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在涉及到五个学科六节公开教学中,执教美术课、心理课的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自评建立自信,不断地调动学生内因;两位执教音乐课的教师关注学生互评,鼓励学生发现伙伴智慧火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伙伴;执教数学课的教师侧重整体评价,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评价的主人。整个课堂教学评价更是体现了民主、平等,穿着尊重人、爱护人、发展人的人本主义情怀。

第三部分是“专题研讨 提升师能”,各教研组围绕等第制评价进行专题研讨,讨论形成“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学科评价操作细则;第四部分是“案例研究 聚焦评价”,每位教师结合自己执教的学科和年段特点,开展基于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研究、基于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情况的评价研究、基于学生单元(阶段)练习的评价研究等等,撰写一篇有关等第制评价的案例分析,并在组内进行交流。

在聚焦教学与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从每个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实际状况出发,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实施科学有效的评价策略,学生发展会更快更高更远。
第3个回答  2020-10-24
课堂评价方式就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去选择一个最合理的方式,比如说我们常用的可以通过老师听课以及学生评论的方式去评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