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优质高效的中学语文第二课堂研究的创新点

如题所述

对于一节课来说,不管语文教师讲了多少,他都是这节课的掌握者和领导者,一节课上得是否成功主要是看这节课的课堂效率。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能够气氛活跃,精彩纷呈。但这不取决于老师的临场发挥,而是取决于一个老师的个人素质、对教材的掌握、对学生的了解、对课堂的掌控等,这是一个综合素质的评价。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要求自己。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从课改开始,“一言堂”就备受批判。诚然,“一言堂”抹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教”学生变成了“喂”学生,从而使课堂沉闷乏味。但课改改了许多年了,很多老师还是一如既往的上课,这就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心态的问题。教师有许多“怕”,怕学生读不懂,想不通,说不清,尤其是公开课,都不愿意冒这个风险。其实在课堂上老师告诉的没有学生想的多,老师问到的没有提到的深刻。而我们批判“一言堂”不是让老师一句话都不说而是要老师说重要的关键的总结的,问题由老师提,解决问题的过程由同学来完成,总结提炼则由老师完成,这样的一节课才能有声有色,张弛有度。这就是教师从讲授者到引导者心态的转变。教师观念转变的速度决定课堂高效的高度,教师观念转变的深度决定课堂高效的强度。只要能够打破“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真正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才是学习知识的主体,就能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真正比例适当地有机融合。只有这样,教师与学生才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创建高效课堂。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并不仅仅是教授给学生以知识,而是应该从培养能力入手,最终让学生能在这大千世界中,处处有师,处处能寻到师,能自我为师。只有这样的人才才符合今天社会的需要。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放下身价,置自我为“为学生服务”的境地,甘心放权,敢于放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发挥自己最大限度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认真倾听学生的见解和主张,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逻辑,错误认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培养出独立探索,独立分析的能力。同时,当教师转变心态,正式并肯定学生,课堂氛围中的平等民主也就充分体现了出来,在这样的课堂氛围里,学生的积极性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温馨和谐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语文的魅力,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二、教师课前准备的充分备课虽然是课前的准备活动,但却是一节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课备得充不充分直接决定了课堂容量和课堂效果。以往的语文备课,老师一手教材,一手教参,备得是课本,想得是他人之言,研究的是知识点,考虑的是怎样把教参的答案合理化。而作为教学的主体、教育的对象——学生,却不在老师的备课范围之内。因此,“一言堂”比比皆是,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枯燥无味,课堂上昏昏欲睡,如此何来课堂效率。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传统意义上的名家名篇,但也正因为是名家名篇,所以有的篇章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是很远的,所以备课时不是把着教参备知识点,而是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针对行的设计问题,把学生可能在阅读中出现的问题都想到,并要想到对策。设计的问题精当,不繁琐,重点难点突出,不在无用的细节上浪费时间,不必被教参所限。这样的课堂是围绕学生而展开的,自然会受到学生的喜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