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格格、郡主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一般来说:

公主:
帝王、诸侯之女的称号。周称王姬,战国始称公主。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

郡主
即郡公主。晋始置。唐制太子之女为郡主。宋沿唐制,而宗室女亦得封郡主。明清均以亲王之女为郡主,郡王女封县主。

格格
原为满语的译音,译成汉语就是小姐、姐姐、姑娘之意。在满语中原来是对女性的一般对称。而在汉语中出现时则大多:一是清朝贵胄之家女儿的称谓,二是皇帝和亲王妾室的称谓。

【历史沿革】

  在中国,最早周朝是称周天子的女儿为王姬。公主这名称则是从春秋战国时开始的。《史记·吕后本纪》裴骃集解引如淳曰:“《公羊传》曰‘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当时各诸侯国的诸侯都称为公,周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时,自己不主持婚礼,而叫同姓的诸侯主婚。“主”就是“主婚”之意,所以因为是诸侯主婚,天子的女儿就被称为“公主”了。当时诸侯的女儿也被成为“公主”,也称“郡主”。 《史记·吴起列传》说“公叔为相,尚魏公主。”意思是公叔当了国相,娶魏国诸侯的女儿。《史记·六国所表三》“(秦)初以君主妻河。”这里的君主就是公主。妻河就是嫁给河伯为妻。古书上也常简称为主。
  从西汉开始,只有皇帝的女儿才能称为“公主”,诸侯王的女儿则称为“翁主”。同时,因和亲等缘故出嫁的宗女或宫女,往往也加封为公主,如唐朝的文成公主。颜师古在《汉书 高帝纪下》“女子公主”条下解释说:“天子不亲主婚,或谓公主;诸侯王即自主婚,故其主曰翁主,翁者,父也,言父自主其婚也。亦曰王主,言王为其主婚也。”这样,翁主就比公主低了一个等级。也是从汉代开始,皇帝的姐姐称为“长公主”,先皇帝的姐妹为大长公主,加上“大”“长”的字样是表示尊崇。那时公主都有封邑,且由皇帝赐给甲第,就是上等的华丽住宅。还有山庄、园林、允许设府自置官吏。这种官吏叫家令、私府长、家丞、食官等等。历代公主待遇很丰厚,特别汉成帝时,公主和侯王一起侵占了数量极大的田地和奴婢,影响了皇权的安定。所以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汉哀帝下诏公主占田不得超过三十顷,奴婢不得超过一百人。
  东汉时的公主一般是“县公主”,如汉光武帝的女儿为舞阳公主、涅阳公主等等,舞阳和涅阳都是县名;汉明帝女儿封隆虑公主、武安公主、获嘉公主等等。这些名字都是县名。获嘉地名来自汉武帝时,刘彻巡视至河东新中,接东越战场喜报,改地名为获嘉。像著名的汉武帝姑姑刘嫖封号馆陶公主,就在河北,现在还有馆陶县。汉代的王的女儿被称为“任”(这是什么怪名字啊!),如《汉书 王莽传》说:“其女皆为任。”古书的研究者认为“任”其实是当时女子爵位的称呼。
  晋朝的公主则是“郡公主”,因为公主封号之前是郡名,如晋武帝的女儿为平阳公主。这样的“县公主”和“郡公主”也可以简称为“县主”和“郡主”,所以两汉到晋的县主和郡主都是皇帝的女儿。
  到了隋唐时期,太子和诸王的女儿也封郡、县,但不能称为公主,太子的女儿为郡主,诸王之女为县主;明清两代亲王的女儿为郡主,郡王的女儿为县主。唐高宗是专门下诏书规定,皇帝的女儿出嫁教“出降”或“下降”,而诸王之女出嫁只能叫“适”,娶公主称“尚主”,娶诸王之女只能叫“娶”。
  北宋徽宗时曾恢复古称。改公主为帝姬。宋徽宗最宠爱的女儿就叫柔福帝姬。
  明时,皇帝的姑母称大长公主,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皇帝的女儿称公主,亲王的女儿称为郡主,郡王的女儿称为县主。
  清朝前身“后金”初年,国君(即“大汗”)、贝勒的女儿(有时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妇女)均称“格格”,无定制。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称“东果格格”,次女称“嫩哲格格”。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两种封号强调了嫡庶之别,却也有例外。如慈禧太后收恭亲王的女儿为养女,封为固伦荣寿公主。她也可能是中国的最后一位公主。但也有皇后之女未封固伦公主的,如乾隆第九女,为孝仪纯皇后所生,却只封和硕和恪公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02
从朝代来说,格格是清朝的专用称呼,用来通称满族贵族的女儿。 公主和郡主则是历朝历代都有的称呼。 公主是皇帝的女儿,郡主则是诸王的女儿。皇帝的姐姐称长公主,姑姑称大长公主。 在清朝,对于公主、郡主的划分更为详细。 皇后的女儿封为固伦公主,皇后的养女和妃嫔的女儿被封为和硕公主。这是惯例,但并不绝对。 以乾隆为例,乾隆皇九女,生母为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嘉庆帝生母),但并没有册封固伦公主,而是和硕和恪公主。而皇十女,生母是敦妃汪氏,但由于乾隆十分宠爱,所以册封其为固伦和孝公主。 以下是清朝“格格”的具体称呼: 一、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 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 三、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 四、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汉名“县君”; 五、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汉名“乡君”; 除此之外,“格格”还有庶福晋的意思。所谓“庶福晋”,是满洲贵族的妾。 以亲王为例,亲王的原配(即第一位正室夫人)称嫡福晋,以后的正室称正福晋或继嫡福晋,侧室称侧福晋,嫡福晋、正福晋、侧福晋都是经过正式册封的,有名额限制;一般是正室一名,侧室两名;除了这些福晋以外,还有等级较低的庶福晋,她们有的经过册封有的则没有,这些人统称为“格格”; 以乾隆生母钮祜禄氏为例,虽然她是由内务府指婚给时为王爷的雍正的,但由于其父地位较低(四品官),雍正其时的妻妾也有一大堆,所以当时的钮祜禄氏号“格格”。 根据清官档案《清世宗宪皇帝实录》雍正元年记载(1723年)二月十四日记载: 谕礼部:奉皇太后圣母谕旨:侧妃年氏,封为贵妃;侧妃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钮祜禄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懋嫔;格格耿氏,封为裕嫔。尔部察例具奏。 综述,公主、郡主、格格是完全不一样的称呼。唯一相通的,可能就是“和硕格格=郡主”这一例。至于我们在很多清朝电视剧里看到把皇帝女儿称作“格格”的,严格意义上是错误的,而且“格格”的发音应该是“哥哥”,而不是我们通常听到的。]
第2个回答  2013-11-01
从朝代来说,格格是清朝的专用称呼,用来通称满族贵族的女儿。 公主和郡主则是历朝历代都有的称呼。 公主是皇帝的女儿,郡主则是诸王的女儿。皇帝的姐姐称长公主,姑姑称大长公主。 在清朝,对于公主、郡主的划分更为详细。 皇后的女儿封为固伦公主,皇后的养女和妃嫔的女儿被封为和硕公主。这是惯例,但并不绝对。 以乾隆为例,乾隆皇九女,生母为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嘉庆帝生母),但并没有册封固伦公主,而是和硕和恪公主。而皇十女,生母是敦妃汪氏,但由于乾隆十分宠爱,所以册封其为固伦和孝公主。 以下是清朝“格格”的具体称呼: 一、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 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 三、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 四、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汉名“县君”; 五、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汉名“乡君”; 除此之外,“格格”还有庶福晋的意思。所谓“庶福晋”,是满洲贵族的妾。 以亲王为例,亲王的原配(即第一位正室夫人)称嫡福晋,以后的正室称正福晋或继嫡福晋,侧室称侧福晋,嫡福晋、正福晋、侧福晋都是经过正式册封的,有名额限制;一般是正室一名,侧室两名;除了这些福晋以外,还有等级较低的庶福晋,她们有的经过册封有的则没有,这些人统称为“格格”; 以乾隆生母钮祜禄氏为例,虽然她是由内务府指婚给时为王爷的雍正的,但由于其父地位较低(四品官),雍正其时的妻妾也有一大堆,所以当时的钮祜禄氏号“格格”。 根据清官档案《清世宗宪皇帝实录》雍正元年记载(1723年)二月十四日记载: 谕礼部:奉皇太后圣母谕旨:侧妃年氏,封为贵妃;侧妃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钮祜禄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懋嫔;格格耿氏,封为裕嫔。尔部察例具奏。 综述,公主、郡主、格格是完全不一样的称呼。唯一相通的,可能就是“和硕格格=郡主”这一例。至于我们在很多清朝电视剧里看到把皇帝女儿称作“格格”的,严格意义上是错误的,而且“格格”的发音应该是“哥哥”,而不是我们通常听到的。 希望你能满意^_^]
第3个回答  2013-11-02
  格格"原为满语的译音,译成汉语就是小姐,姐姐之意。清朝贵胄之家女儿的称谓,即妇人之爵名。  清朝前身"后金"初年,国君(即"大汗")、贝勒的女儿(有时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妇女)均称"格格",无定制。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称"东果格格",次女称"嫩哲格格"。  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即中宫)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格格"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例如,皇太极的次女马喀塔(孝端文皇后所生)初封固伦长公主,后改为"永宁长公主",复改为"温庄长公主"。由此可见,现在影视剧中把皇帝之女称作"格格"是不准确的(如,"还珠格格"、"十八格格"......)。顺治十七年(一六六0年)始把"格格"分为五等,即:  一、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  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  三、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  四、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汉名"县君";  五、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汉名"乡君";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称"宗女"。"格格"之称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际,才渐渐终止。例如清高宗(乾隆帝弘历)一生共生了十个女儿,其中有五人因早殁没有加封,另外五个女儿,加封为公主。即第三女(孝贤纯皇后生),封固伦和敬公主;第四女(纯惠皇贵妃苏氏生)封和硕嘉公主;第七女(孝仪纯皇后生),封固伦和静公主;第九女(孝仪纯皇后生),封和硕和恪公主;第十女(妃汪氏生),封固伦和孝公主。她是个例外,因为她是在乾隆六十五岁时生的,是乾隆帝最钟爱的女儿,后下嫁给和的长子丰绅殷德。她本应封为和硕公主。但乾隆破例把他封为"固伦公主"。此外,乾隆帝还收养了其弟弘昼的一个女儿,后来加封为和硕和婉公主。  从以上事例来看,清朝从皇太极开始就已经不把皇帝的女儿称作"格格"了,一般均称为"公主"。 但公主的家人也可以在不是很正式的场合叫她“格格”,这是按照她的排行来叫的,如“大格格”、“十格格”等。]
第4个回答  2013-11-01
格格"原为满语的译音,译成汉语就是小姐,姐姐之意。清朝贵胄之家女儿的称谓,即妇人之爵名。
清朝前身"后金"初年,国君(即"大汗")、贝勒的女儿(有时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妇女)均称"格格",无定制。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称"东果格格",次女称"嫩哲格格"。
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即中宫)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格格"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例如,皇太极的次女马喀塔(孝端文皇后所生)初封固伦长公主,后改为"永宁长公主",复改为"温庄长公主"。由此可见,现在影视剧中把皇帝之女称作"格格"是不准确的(如,"还珠格格"、"十八格格"...)。顺治十七年(一六六0年)始把"格格"分为五等,即:
一、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
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
三、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
四、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汉名"县君";
五、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汉名"乡君";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称"宗女"。"格格"之称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际,才渐渐终止。例如清高宗(乾隆帝弘历)一生共生了十个女儿,其中有五人因早殁没有加封,另外五个女儿,加封为公主。即第三女(孝贤纯皇后生),封固伦和敬公主;第四女(纯惠皇贵妃苏氏生)封和硕嘉公主;第七女(孝仪纯皇后生),封固伦和静公主;第九女(孝仪纯皇后生),封和硕和恪公主;第十女(妃汪氏生),封固伦和孝公主。她是个例外,因为她是在乾隆六十五岁时生的,是乾隆帝最钟爱的女儿,后下嫁给和的长子丰绅殷德。她本应封为和硕公主。但乾隆破例把他封为"固伦公主"。此外,乾隆帝还收养了其弟弘昼的一个女儿,后来加封为和硕和婉公主。
从以上事例来看,清朝从皇太极开始就已经不把皇帝的女儿称作"格格"了,一般均称为"公主"。 但公主的家人也可以在不是很正式的场合叫她“格格”,这是按照她的排行来叫的,如“大格格”、“十格格”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