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真正文学大师联袂,“圣经”级写作指导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0
在各个平台一生必读推荐书单中,《文心》这本书必有一席之地。这本本意是写给中学师生指导写作的书为什么会历经几十年还能得到不分行业、不分年龄的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荐呢?

《文心》是我国教育家、文学家夏丏尊和叶圣陶二位先生合作撰写的,于1934年出版。当时二位先生在语文教学中,感觉没有合适的中学语文教学教材,遂起了念头合写一本专讲读与写的书,既是给中学生,也是给中学教师的语文书。

虽说是给中学师生的书,但在所有读者看来,这本书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一本教学读与写的书,首先它以故事讲写作的创意在今天的写作指导类书中仍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次除却深入浅出、实用的写作指导内容外,它本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可以反复拆分、组合、咀嚼的写作范本。最后书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犹如一桌“满汉全席”,在学习写作的同时还能让人饱尝一顿精神盛宴。

下面我将从故事性;文学范本和文学素养盛宴;写作里的人生三方面来剖析这本书。

《文心》与一般常见的读写作指导手册的最大区别是它以章回的故事小说形式来写实用的读写知识,此举就像一个厨师用音乐来诠释做菜的技巧,动人悦耳之机学会了厨艺的窍门;又像园艺师用电影来讲解栽培种植,优美如画的图像中一点一点展示其中的要点。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只要你打开它,就像听到一首深入人心、绕梁三日的歌曲、看到一部引人入胜的探险电影,翻阅一部迂回曲折、情节跌宕起伏的趣味小说,让人欲罢不能。

写作本是乏味枯燥的事,写作指导手册就更是枯燥单调无味了,但在二位文学大师娓娓道来的章回“小说”中,一切关于读和写以及作的知识蕴含在或风趣或深刻的故事中,一切单板的知识点就都像有了生命一般,在读者的脑海中生根发芽成长起来。 《文心》是一本有故事的、有生命的,有温度的写作指导手册。

本书共有32个章节,每一章节都是一个读写作的知识点。这32个知识点就像夏丏尊和叶圣陶二位先生的内功心法一样,一点一点地、毫无保留地传授于读者。

像我们所看的武侠小说的章节名称一样,《文心》中32个章节的标题也颇具故事性。像第一章“忽然做了大人与古人了”,第九章“文章病院”,第十八章“左右逢源”,第十九章“还想读不用文字写的书”……还没翻开正文,已经被这些“一看就很有故事”的标题吸引了。

作为一本指导手册来说,故事性的标题率先打破了“指导手册”惯有的呆板严肃和方方正正的“正经”,牢牢吸引住了读者的目光。试想如果一个中学的学生读到这样标新立异又意趣横生的“指导手册”标题,能不惊讶好奇吗?恐怕心里得像装了千万只虫子在抓挠一样,心痒难耐了!

等真正翻开正文来,一宗夹带着满满写作“干货”的故事卷轴在我们面前展开,读者们从一踏足其中便无法停止追逐的脚步。

开篇“忽然做了大人与古人了”就从周乐华和张大文预习国文老师王先生布置的作业——鲁迅的白话文《秋夜》和文言文《登泰山记》开始。

众所周知,鲁迅的文章常常是辛辣嘲讽,虽三言两语,却在其中蕴含了滔天巨浪的思想批判,一个成熟的成人读者都未必能深谙其意,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鲁迅的文章就无异于“天堑之作”,他们又怎么可能读懂呢?

第一章篇幅短小,却能一步一步把读者引入故事中,跟随着故事里的众生去思考——从讨论到点拨,再到解惑,二位先生借周乐华父亲亲身经历的指导告诉读者: 文学作品是有年龄之分的,要读懂一个作品就得有相应的经验积累、岁月沉淀,没有足够的经验积累和岁月沉淀,读不懂也是正常的。 不单是鲁迅的作品,更远一点的诗书五经就更是如此了。

既然读不懂为什么还要读呢?这个问题不只是中学生感到困扰,乃至所有喜欢读书的人都感到困惑。二位先生告诉我们: 读不懂的书也要读,重要的是从文字里去取得经验,学习经验的方法。

以故事讲知识,这一点在这本书中还有几个章节是非常突出的:

第六章“知与情与意”:“九一八”东北事变后,周乐华、张大文等五个学生准备在《抗日周刊》评论栏写一篇抗日文,通过王先生的指导和五个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出主意,最后成功完成了任务。与当下时事相结合,从知、情、意三方面教导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和角度去写文章。

第七章“日记”借周乐华与父亲因公赴上海亲历了一波三折、让人提心吊胆的战乱来指导以及示范怎么写好一篇叙述文。

第十章“印象”以张大文和周乐华以及父亲去爬山的所见所闻来说明游记的两种写法的不同和相同之处,这一张的以实写虚,从具体的意象去分析无形的“记叙”和“印象的描写”实在是精彩之极,让读者对这两种写法有了最具体、形象的体会。

……

书中的故事,每一个都恰当而有趣,篇幅有限,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两位先生能把本是条条框框的指导条例如此顺手拈来、浑然天成地穿插在一个个精彩且连贯的故事中,可见其文字内力的雄浑、深厚! 反过来,以故事小说形式行指导之实,也正是这份雄浑深厚功力的表现,只有拥有这样的内力之后,才能在头脑中酝酿出这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新颖夺目的创意!

实用的学习方法能让写作事半功倍,而这样充满了意趣的、具象的指导方法更是让人如获至宝!

就像一部好的电影一样,它不仅仅讲好了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它的每一帧画面,每一个配乐都是摄影爱好者、音乐爱好者的极致享受。《文心》就是这样一部值得珍藏的“电影”,你或许不是中学生,不是老师,不是一个需要写作指导的人,但只需要你是一个读书的人,它就必定会是值得你珍藏的“孤本”之一。

何为范本?就是可做临摹的样本。既然是指导写作的手册,那么教会读者如何写作就是最终的目的,因此它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本文学范本。就像一个美妆博主,教会粉丝化妆的同时要展现自己的功力,教导视频最后的成品必然是要出现一个成功的美妆的。

这一点在别的写作指导书上往往被忽略了,它们常常只注重于教学指导,忘记了要给读者呈现自己的范本作用。 《文心》做到了,既有引人入胜的趣味性、可读性,也绝对是一个写作的最好范本,是可供读者去临摹的样本。它具有指导作用,也兼具了长久的品读性。

许多人对优美的文字有些误解,以为只有华丽辞藻的或者是晦涩深奥的文字或文风的才是优美的文字,在这本书中,夏丏尊和叶圣陶先生给我们做出了最好的示范——文字的优美与否从来与它的外衣没什么关系,只要贴切,即使简单的三言两语也同样优美得让人忍不住再三诵读。

书中描写乐华和大文共同写一封信时,有这样的环境烘托: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放到书中来,一下子让感觉到了闹中更静的环境和孩子们的专心来。

第八章“诗”中有这样一句:

彼时乐华和大文正在讨论着陶渊明的诗,周家正处于失业无收入的困境,周枚叔无所事事只能寄情于书诗上面,儿子周乐华受家庭影响产生了学陶渊明避居乡下的消极思想。这一句环境的描写非常巧妙,夕阳、半窗、柳丝的影子、玻璃窗、陶诗这几样东西就让人感受到了其中的静谧的美,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彩色的图画,又像电影中一帧精美的画面。同时又烘托了周枚叔不得意、烦闷的心情。

没有多余的字,仅仅“他刚从八十多度的阳光中跑来”十几个字就给读者勾出了一个热气蒸腾、满头大汗的少年来。

《文心》通篇没有华丽的辞藻,所有文字通俗易懂,但就是能让人时不时停留下来,诵读其中一个个优美的句子。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在上面用红笔、黑笔标上了各种各样的符号:横线、波浪线、双重线……只因为其中有太多值得标记的文句。

《文心》不仅仅指导写作,还有极高的文学素养,能在指导写作的同时培养读者的文学素养、熏陶个人性情和心灵。 在文学素养方面,二位先生读书、习字、写作以及生活上都有不一般的主见、理解和心得。

在第五章“小小的书柜”里,提到:

并不是读的书越多越杂越好,虽然这里相对于中学生来说,但对于当下日新月异,生活节奏快、时间有限的我们来说也一样是非常适用的。书中在工具书、中外小说故事、古诗词等阅读方面都开出了非常实用又经典的书单,对于写作初学者或中学生来说都是非常有用的。

其次, 书中提倡读者要善于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才能手写文章。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印象”和“触发”这两章,在“印象”中,作者从乐华、大文和枚叔三人眼睛直接看到的、想到的具体事物结合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的一句“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一下子就让读者似乎看到了那斗折蛇行的美景,感受到了柳宗元对于“明灭可见”的精确和适切用词。

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文章之道不仅在文字中,更多在生活中,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中的触发就像是写作者的灵感一样,比如乐华记录下来的几个触发:由衣领和衣袖想到的领袖;由夜半鸡鸣想到的革命者的呼号…… 用心去感悟生活,是捕捉写作素材最有效的方法。

“于有字的书以外,更留心去读读没有字的书,在你眼前森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 于外物中感悟生活,从而提炼文章,不正印证了曹雪芹所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吗?

这里不仅有战乱时期激昂奋进,求知若渴的热血少年;有因家庭变故无法继续上学,但仍然不曾放弃求学的铁工厂的练习生;有因一句无心的话就吵架冷战以致半年不曾讲过话的青涩小情侣……百味人生,是这本写作指导手册中意外却又真实存在的斑斓色彩。

指导之外,故事之中,还有人生的思考,是大师们对于青年一辈心灵上的培养和铸造。

在第六章中,五人编辑小组成功写好抗日文交给王先生后,王先生说了这样一句话:“外国人讥诮我们中国是‘文字之邦’,我们只能用文字去抗敌,大家应该怎样惭愧啊!”五人都像背上被浇了一盆冷水。看到这句话,感觉被浇了冷水的又何止是他们呢?每一个读者都应是如芒在背吧。

在那个战乱年代,学习知识固然是必要的,但是精神思想上的建设更是不能放松和忽视。 身负教导责任的二位先生即使在指导写作之时也不忘教导学生思考明确如何为国做贡献、报效祖国,这是怎样一种师者之责!

周乐华因父亲失业,经济拮据,不能再继续上学,只能离开共同学习的好伙伴进厂去当一名铁工厂的练习生。乐华从开始的委屈伤心到真正意识到“真要求学的人不一定要进学校”,最后在工厂中白天工作,夜晚学习制图、计算公式及关于材料等知识,空闲时间还不断地从同学寄来的讲义中学习校内的知识,一步步把自己磨炼得超越了同龄人。

对乐华这一特殊遭遇的学生的描写,实际上就是二位先生在给每一个可能读到这本的人上一节关于读书与社会的课。毕竟在那个年代,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真正能安安稳稳读到大学的人是不多的。乐华是先生们创造的一个形象,它告诉我们 生活虽然不一定稳定,但是生命是可伸缩的,有韧性的,只要抱着积极上进的心态,生活终归会被你支配。

当文中出现青涩的初恋时,就好像一杯咖啡中闻到了清新的柠檬味道,让人倍感意外和新奇。二位大师并不避讳少年们的“情窦初开”以及豆蔻年华特有的幼稚和青涩。

文中描写大文和锦华闹别扭冷战了半年之久,之后通过新体诗又和好了。稀奇的是大师们对待初中生恋爱的态度是如此自然。

你不会在里面想到早恋这个词,因为二位先生根本不认为少年的恋爱是“早恋”。在他们的认知中, 少年们情窦初开是情感发育的一种自然状态,是不需要抑制、不需要批判的自然现象。爱情不分年纪,自然的情感都应该被尊重。

这是现代的父母和师者们应该正视及学习的一点。从这点来看,这本书就不仅是给学生、老师的,还可以是给每一位当了父母或者未来将会成为父母的读者们。

如果把写作比喻成电影,《文心》就像是一部传授拍电影知识的电影,由于“导演”和“演员”们太厉害,于是把它拍成了奥斯卡电影。不,不,它不只是奥斯卡得奖影片之一,它是奥斯卡本身,是人们不可企及的最高标准,是供人敬仰的绝对范本。它被誉为“最美的语文书”绝非浪得虚名,除了大师级的写作指导外,还是一场在故事中述尽文学及人生哲理的饕餮盛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