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而“中国人民银行”这六个字,正是董必武同志题写的。
1947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分散在华北的各个解放区逐渐连成一片,为适应人员、物资的交流需要,解放区急需建立起统一的财政金融机构。
1947年9月14日,时任华中军区司令员的张鼎丞和中共中央华东局代理书记邓子恢致电中央工委,指出“为适应前线作战,中央应立即创办联合银行或解放银行,越快越好”。
中央工委主要负责人董必武在接到张鼎丞、邓子恢电报后,立即找到时任华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南汉宸商议。南汉宸指出,钞票制版要花费很长时间,因此确定银行名称是当务之急。
根据后来中国人民银行第一任行长南汉宸的回忆,当时对于张鼎丞、邓子恢提出的“联合银行”或“解放银行”的名称,董必武同志都不是很满意。而当时,由于普通民众对国统区的通货膨胀已是怨声载道,国民党的中央银行,早已令老百姓谈虎色变,若叫“中央银行”,恐怕人们很难区别此“中央银行”非彼“中央银行”。
在与何松亭同志商量的过程中,这位晋察冀边区银行的副行长提出,既然我们的军队称“人民军队”,我们的政府称“人民政府”,何不将我们的银行也称“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的名称得到了董必武同志的认可。“人民”两个字,说明了这个银行的性质,它是人民的,大众的,而不是某个官僚资本家或某个财政金融寡头的;同时,也表明了它的地位和作用,它应当是未来的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银行、中央银行。
据已故钱币专家、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流通处处长及计划司副司长等职的石雷同志撰文回忆,董必武同志在拟定银行名称时说,今天我们创建的中央银行,不仅要考虑到目前解放区货币统一,还要和将来新中国的银行名称联系起来考虑。
1947年10月2日,中央工作委员会书记刘少奇、常委董必武,在西柏坡发电报请示中央,建议成立全解放区的银行。请示中,向中央报告了派南汉宸同志到渤海与张鼎丞、邓子恢商量的情况,提出了成立解放区银行的建议,并提议,银行的名称就叫“中国人民银行”。
中央同意这一建议,并指示让董必武组织筹备工作。于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名称就这样确定了。
1948年6月,中央财政经济部成立,董必武任部长,薛暮桥任秘书长。在11月份召开的华北人民政府第三次政务会议上,时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的董必武在主持会议时,临时增加了两个议题,其中之一就是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统一货币。
会上,南汉宸同志作了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统一货币的说明。会议决定,立即成立中国人民银行,任命南汉宸为总经理。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而“中国人民银行”这六个字,正是董必武同志题写的。
董必武(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原名贤琮,又名用威,字洁畲,号壁伍,男,湖北省黄州(后改黄安县,今红安县)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第一代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曾经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
扩展资料:
中国人民银行(英语:People'sBankofChina),简称人民银行、人行或央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也是国务院组成部门之一,总行位于北京,主要职责是拟订金融业改革和发展战略规划、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汇率政策,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责任等。
中国人民银行的前身是中国共产党在1931年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
1948年12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省石家庄以华北银行为基础,合并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组建,并发行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是世界上资产最大的中央银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