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有什么金方?

如题所述

毛囊炎为毛囊发生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炎症,较为常见。一般皮肤不清洁、搔抓或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均可诱发。中医称之为“发际疮”、“髭毛疮”、“须疮”等。
毛囊炎好发于头部,但其他有毛部位也可波及。本病初起为粟粒大毛囊性丘疹,其中心贯穿毛发,逐渐发展成丘疹性脓疱,继而干燥结痂,约1周左右脱痂而愈,自觉痒痛,易反复,常绵延数周乃至数月。愈后一般不留疤痕,但严重者可形成秃发及瘢痕疙瘩。
由于毛囊炎的发病部位不同,因此所表现的形式也各异。如生在头部的毛囊炎,治愈后可出现米粒至指甲大的脱发斑,而且患处不再生发,这通常称为秃发性毛囊炎;有的毛囊炎呈集聚排列,其深部相互贯通而融合成片,称为穿凿性毛囊炎;如毛囊炎发生在枕部,因部位特殊常增殖呈乳头状硬结,称为乳头状毛囊炎或枕部硬结性毛囊炎。
(一)内治方【方一】消炎方【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黄连6克,黄芩9克,牡丹皮9克,赤芍9克,蚤休9克,金银花9克,连翘9克,生甘草6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验方一【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组成】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大青叶10克,蒲公英10克,茯苓10克,薏苡仁15克,防己10克,车前草10克,白鲜皮15克,防风10克,甘草10克。
【功效】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湿热证毛囊炎的治疗。
【方三】验方二【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组成】黄芪15克,党参15克,干生地黄15克,麦门冬15克,天门冬15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野菊花10克,地丁10克,板蓝根10克。
【功效】清热解毒,养阴益气。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素体虚弱的毛囊炎患者的治疗。
【方四】验方三【来源】中医药信息,1997:(4)
【组成】金银花、天花粉各18克,白芷4克,甘草2克,赤芍10克,贝母、当归尾、陈皮各6克,乳香、没药各3克,防风5克,生黄芪15克。
【功效】清火解毒,佐以托毒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治疗头部穿掘性毛囊炎病久体虚患者。
【方五】验方四【来源】中国医药指南,2003:(8)
【组成】黄芪15克,党参15克,干生地黄15克,麦门冬15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野菊花10克,地丁10克,板蓝根10克。
【功效】清热解毒,养阴益气。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治疗阴虚型毛囊炎。症见:素体虚弱,面色苍白,食少纳差,躯干及四肢有散在性炎性丘疹或脓疱,与毛囊一致。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方六】验方五【来源】中国医药指南,2003:(8)
【组成】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大青叶10克,蒲公英10克,茯苓10克,薏苡仁15克,防已10克,车前草10克,白鲜皮15克,防风10克,甘草10克。
【功效】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治疗湿热型毛囊炎,症见:头部及四肢有散在米粒大淡红色、与毛囊一致的炎性丘疹,或小脓疱,自觉疼痛刺痒。舌质微红,苔薄白,脉微弦。
【方七】升麻消毒饮【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组成】升麻、羌活、防风、白芷、桔梗、生甘草各6克,金银花、连翘、赤芍、当归、炒牛蒡子、花粉各10克,野菊花、草河车各12克。
【功效】疏风、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风热毒盛证。
【方八】蜂房散【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组成】蜂房6克,泽泻、地丁、赤茯苓、赤芍各12克,金银花、蒲公英各15克,羌活4.5克,土贝母10~12克,升麻10克。
【功效】清热,除湿,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湿热蕴毒证。
【方九】托里消毒散加减【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组成】黄芪、党参、麦门冬、石斛、草河车、当归各12克,地丁、蒲公英、金银花、白花蛇舌草各15克,生地黄、茯苓、浙贝母、陈皮、天门冬各10克。
【功效】益气托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素体虚弱,病情反复发作的气虚邪恋者。
【方十】排脓散加减【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组成】当归、黄芪、防风、羌活、泽泻、白芷各12克,草河车、金银花、白花蛇舌草各30克,皂刺、甲珠、川芎各6克,金头蜈蚣1条。
【功效】清热化痰,利湿散结。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项部硬结性毛囊炎。
【方十一】清热解毒汤【来源】中医药信息,1997:(4)
【组成】金银花18克,七叶一枝花6~9克,赤芍、黄芩、黄连、牡丹皮各10克,山栀子、黄连、生甘草各6克。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6~9克,大青叶15~30克。
【功效】清火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治疗一般头部穿掘性毛囊炎。
【方十二】消毒饮【来源】新中医,2002:34(5)
【组成】升麻、紫花地丁、蒲公英、大青叶、金银花、苍耳子、赤芍。渐欲成脓者加白芷、皂角刺、桔梗;丘疹色红坚硬者加大黄、牡丹皮;反复发作者可加土茯苓。
【功效】祛风清热,解毒凉血,行血除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三】五味消毒饮【来源】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9)
【组成】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地丁、天葵子各20克。
【功效】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四】清疖汤【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3(3)
【组成】金银花20克,野菊花10克,生黄芪20克,当归6克,陈皮6克,赤芍10克,浙贝母10克,炒穿山甲6克,炒皂角刺6克。肿痛明显者,可加连翘、黄芩;日久皮损暗红者,可加党参、川芎;便秘者加大黄、芒硝;结节坚硬者,加用大黄□虫丸。
【功效】清热解毒,托毒散结。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治疗项部硬结性毛囊炎。
(二)外治方【方一】龙胆草擦剂【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龙胆草5千克。
【功效】清热解毒,止痒止痛。
【制法】水煎,第1煎加水20升,开锅后煮1小时,第2煎加水10升,开锅后煮40分钟,合并两次药液浓缩为9.6升,装瓶。
【用法】涂擦患处。
【方二】芫花水剂【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组成】芫花15克,川椒15克,黄柏30克,苦参30克,水3升。
【功效】解毒消肿,杀虫止痒。
【制法】共研粗末备用。
【用法】取药一包用纱布袋装好,加水煮沸20分钟,温洗或布袋敷患处,也可外搽。
【方三】解毒洗药【来源】《外科外治疗法》【组成】蒲公英30克,苦参、黄柏、连翘、木鳖子各12克,金银花、白芷、赤芍、牡丹皮、甘草各10克。
【功效】清热解毒,祛腐排脓。
【用法】水煎温洗患处,每日1~2次。
【方四】解毒泻火洗方【来源】中医药信息,1997:(4)
【组成】木瓜、一枝黄花、半枝莲各20克,夏枯草、公英、葎草、马齿苋、一见喜各30克。
【功效】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洗患处,每次15分钟,每日1次,连用7日。洗后用拔毒膏外贴。如有蓄脓,可先用五五丹药捻连用3~5天提脓拔毒,待脓出肿消,再以生肌散薄撒疮口,连、柏水纱(黄连、黄柏等份煎开即成)外贴,隔日换药1次,直至收口痊愈。
【备注】适用于治疗头部穿掘性毛囊炎。
【方五】何首乌方【来源】中国民间疗法,2002:10(1)
【组成】何首乌10克,苦参10克。
【功效】清热燥湿,活血消肿。
【制法】将何首乌、苦参加水200毫升浓煎至100毫升。
【用法】用药液将消毒过的纱布浸透,拧至不滴水,湿敷患处,每次敷30分钟,早晚各1次。一般于用后24~48小时即可消肿,3~4天炎症消散。
【方六】藿黄浸剂【来源】四川中医,2005:23(4)
【组成】藿香、大黄、黄精、枯矾各30克。
【功效】祛风止痒,燥湿杀虫。
【用法】水煎外洗,每日2次,连续用药4周。
【备注】适用于治疗糠秕孢子菌毛囊炎。
【方七】中药外洗验方【来源】广西中医药,2005:28(6)
【组成】黄柏30克,黄芩30克,黄连15克,龙胆草15克,土荆皮30克,花椒30克,藿香30克,丁香30克,苦参30克,白鲜皮30克,地肤子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败酱草15克,紫花地丁15克,地榆30克。14岁以下用量酌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杀虫止痒。
【制法】每日1剂,加水2500~5000毫升,沸后煎煮15~20分钟,滤药渣,取药液。
【用法】待水温降至15~20℃时,浸泡患处,反复搓洗以微热为度。药渣复煎。每日2次,每次30~45分钟。
【备注】适用于治疗糠秕马拉色菌毛囊炎。
【方八】雄黄解毒散【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雄黄30克,生白矾120克,寒水石30克。
【功效】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制法】共研细末。
【用法】撒布患处,或植物油调敷患处。
【方九】四黄散【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大黄末15克,黄柏末15克,雄黄末15克,硫黄末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麻油调涂。
【方十】发际散【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五倍子末310克,雄黄末30克,枯矾末30克。
【功效】杀虫止痒,收湿化毒。
【制法】先将雄黄及枯矾研细,后加五倍子末研和。
【用法】香油或醋调敷。
【方十一】黄散【来源】新中医,1999:(7)
【组成】蛇床子、密陀僧、硫黄、雄黄、枯矾各120克,轻粉、冰片各60克。
【功效】祛风止痒,燥湿杀虫。
【制法】共研细末混合。
【用法】用白醋调搽患处,每日2次,连续用药4周。
【备注】适用于治疗糠秕孢子菌毛囊炎。
【方十二】茄蒂去毒散【来源】江西中医药,2003:34(4)
【组成】秋季熟透了的老茄蒂。
【功效】清热解毒,补津生肌敛疮。
【制法】将茄蒂晒干,放进锅内焙干脆焦黄存性,冷却后研成细末,收至瓶内贮存,【用法】将适量药粉麻油调拌成稀糊状,涂敷患处疮头上,每日1~2次,7天为1疗程。
【方十三】复方三黄散【来源】江苏中医药,2006:27(8)
【组成】大黄3克,黄连3克,黄芩3克,氟康唑两片(100毫克)。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制法】上药碾粉,加适量蒸馏水调成糊状。
【用法】清洁局部皮肤,冷喷机冷喷10分钟,局部皮肤消毒后,用痤疮针清除皮损内容物。后用复方三黄散约10克均匀涂于患部,勿使干燥,干后以水湿润之,约30分钟后擦拭去除。每周1~2次,每日患者自行涂药1次,连续治疗1个月。
【备注】适用于治疗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
【方十四】抗炎酊【来源】中国中医药科技,2001:8(6)
【组成】马钱子、黄芩、紫草。
【功效】通络散结,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用法】外搽皮损,每日4次。对皮损较大或呈片状分布的用2~3层纱布块浸抗炎酊湿敷患处,每日2次。
【方十五】毛囊炎酊【来源】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8(3)
【组成】生乳香、生没药、藜芦、密陀僧各6克,生白芥子、冰片、生牵牛子、生鸦胆子、生苍耳子、生天花粉各10克。
【功效】拔毒攻毒,清热解毒,透毒外出。
【制法】将以上中药除冰片外均捣烂,与冰片一起置密闭玻璃容器中,以75%酒精10倍量(840毫升)浸泡2周。在浸泡期间随时振摇或搅拌,浸泡到期滤出提液。加75%酒精至1000毫升即可。
【用法】外擦,每日2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05
根据毛囊炎的临床类型和病变范围,一方面中药调理体质,另一方面以消炎杀菌干燥为原则,抑杀化脓菌,快速止痒、防感染 它能够快速渗透皮肤深层清洁,起到快速治疗的作用。
毛囊炎病因比较复杂 ,
1,遗传因素:幼年时发病,与先天的维生素A利用不良、血中维生素A水平较低有关。
2, 环境因素:湿度低、空气干燥,过度日晒,以及焦油、油脂等某些刺激物,均可导致本病.
第2个回答  2021-12-28
生活要有规律,多喝水,多休息,规 律作息,保持好的心态,努力提高睡眠质量,缓解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