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失而复得的《八十七神仙图》

如题所述

  1937年5月的一天,徐悲鸿应邀到香港举办画展,,他曾到德国籍马丁夫人家中做客,鉴赏书画。马丁夫人的父亲生前曾是德国驻华外交官,在中国生活几十年,购买了大批中国书画,不乏精品。马丁夫人有意将其出售,特带几大箱字画前来寻买家。徐悲鸿认真地鉴赏着每一件书画藏品,当看到一幅发黄的长卷时,他眼中放出了惊异的光芒,几乎是叫喊着说:我就要这一幅!

  唐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图》
  纵30厘米,横292厘米
  这是一幅白描人物长卷,描绘的是一个道教传说。画上有87个神仙从天而降,列队行进,姿态丰盈而优美,展现一幅风动云飘的神仙境界。画中表现的是东华帝君、南极帝君在侍者、仪杖、乐队的陪同下,率领真人、神仙、金童、玉女、神将前去朝谒道教三位天尊的情景。画面上神将开道、压队,头上有光环的帝君居中,其他男女神仙持幡旗、伞盖、贡品、乐器等,簇拥着帝君从右至左浩荡行进。队伍里,帝君、神仙形象端庄,神将威风凛凛,众多仙女轻盈秀丽。
  这难道就是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图》吗?吴道子在中国绘画史上久负盛名,作品以宗教题材为最多。他下笔有神,画的人物飘逸洒脱。当年他为长安、洛阳两京寺观所作壁画就有300余间,卷轴画亦不少,被称为吴家样。但年代久远,他的真迹早已难得一见,如果这幅《八十七神仙图》真是吴道子的真迹,那可就是罕见的国宝!
  收藏界都知道吴道子的真迹已经失散,现在见到的大都是宋人的摹本,要作出确定的结论,必须经过充分的论证。从香港回到内地后,徐悲鸿把当时鉴定界的几位声名显赫的大师请到家里,想听听他们的意见。应邀前来的几位大师中,就有张大千和谢稚柳。
  张大千分析说:宋朝,在寺院画工中流行一种小样制度,样稿在壁画完成后会留下来,作为修缮、补绘的底稿,也是师徒传授的样本。《八十七神仙图》就是这种小样,通幅洋溢着豪迈博大、生气勃勃、雄浑健伟、气度开放、质朴刚强、典雅庄重,应是吴道子的手迹。
  谢稚柳从绘画技法上进行了比较、论述。他认为这幅画卷的画法具有隋唐壁画的典型特征,仅从云鬓、虬须的毛根出肉的画法上去考察,这幅画的作者非吴道子莫属。
  得到国内一流鉴定家首肯后,徐悲鸿对《八十七神仙图》更加珍惜,认为这是自己平生做的最快意的一件事 ,并制作了一方刻有悲鸿生命 四字的印章,郑重地加盖在长卷上。从此,不管是外出讲学还是举办展览,都随身携带此图。然而形影不离的宝贝却在后来国破家亡的战乱中屡遭不测。
  1942年5月,日军频繁轰炸昆明。为了给抗日将士和烈士家属筹集资金,徐悲鸿来到昆明举办劳军画展。从画展开幕的第一天起,空袭警报就接连不断,但是观众依然踊跃,画展当日门票收入就达10万元。他将这次展览的全部收入都捐给了云南政府。5月10日,徐悲鸿在办公室整理作品,突然空袭警报响起。匆忙间徐悲鸿与大家一起跑进了防空洞。等空袭警报解除后回到办公室,发现门和箱子都被撬开,自己珍藏的《八十七神仙图》和其他30多幅画竟不翼而飞。名画失踪,事关重大,惊动了云南省府。当局立刻派员调查,限期破案,然而名画却杳如黄鹤。
  1944年,徐悲鸿全家迁往重庆。一天,邮差送来一封来自成都一个陌生地址的信。徐悲鸿拆开信一看,是他的女学生卢荫寰写来的。卢荫寰在信中告诉他,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和丈夫随同一个朋友,到一个不相识的人家里去做客,那个人拿出一幅古代人物白描长卷请客人欣赏。卢荫寰仔细一看,吓了一跳,这不是老师的心爱之物吗?凭她的印象,这幅画卷就是徐悲鸿在昆明丢失的《八十七神仙图》。卢荫寰不露声色,回家后才告诉丈夫,她的丈夫也大吃一惊,要立刻报案。聪明的卢荫寰制止了他,她认为不能打草惊蛇,要先告诉老师,然后想一个万全之策来保证国宝的安全。看过学生的来信后,徐悲鸿夫妇兴奋不已,恨不得立即赶赴成都。但是冷静一想,自己还是不出面为好,便请一位以前认识的新加坡朋友前往成都。徐悲鸿再三交待,请他先找到持画者,见到这幅画并确认为真迹后,先设法与之交朋友,然后再花钱把画买回来。
  不久,消息从成都传来,那幅画的确是原画,持画者也愿意卖给徐悲鸿,不过,他开出了天价:银元20万,同时还要徐悲鸿的20幅作品。20万银元是个什么概念?在当时的北京城里,一个上好的大四合院也不到1万银元。 但是,为了画的安全,徐悲鸿接受了持画者的条件。他不顾自己体弱多病,白天黑夜忙于作画。夫人廖静文则帮助丈夫找朋友筹款。20万现款汇到成都,又过了几天,20幅作品也寄到成都。很快,在那位朋友的帮助下,《八十七神仙图》又重新回到徐悲鸿手中。当徐悲鸿再次见到这幅魂牵梦绕的画卷时,非常激动。画幅上悲鸿生命的印章和自己的亲笔题跋已经被割去,值得庆幸的是画的主体没有丝毫损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