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诗运用了什么典故?

如题所述

“不畏浮云遮望眼”运用了“浮云”典故。最早出于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杜甫在七言律诗《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一诗中的“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一句,也已经出现了与现代释义几近完全相同的用法,即把浮云一词用作“无实际意义的事物”这一意思。汉朝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其意为:奸佞小人用谗言蒙蔽了皇帝,就像乌云遮蔽了太阳,和王安石诗里浮云是同工异曲。唐朝李白有“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意思是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谗言。在这里,“浮云”和《登飞来峰》里的“浮云”基本都是暗指同一个意思。

本人也借用“浮云”典故,写了一首小诗《读〈红楼梦〉偶感》:“读罢红楼梦方醒,人生原本一场空。追名逐利为情爱,皆是浮云万载同。”只不过,该诗里的浮云是指那些虚无缥缈,让人添苦增累的东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品德高尚,为而不争的精神境界。

《登飞来峰》的结句“自缘身在最高层”,拔高了诗的意境,具有高瞻远瞩的气概。王安石在活用典故的基础上,表达了自己不怕浮云遮住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望得远。富有哲理意味的政治情感和豪迈气魄瞬间迸发和倾泻,成为千年不朽名作。后来的王安石官居宰相,不畏佞党反对,极力推行变法也能印证这首诗中的作者寓意。

这首登高游览诗,意蕴深远,内涵丰富,蕴含着深邃的哲学道理。它体现了人类认识发展过程的辩证法,体现了人们对理想真理的追求,也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体现了理想信念对人生的重要导向作用,所以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和人生启示。我们在工作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都要放大格局,开阔眼界,不患得患失,着眼未来。同时,也要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身心素质,使自己“不畏浮云遮望眼”。既要能识别客观事物的假象,真实正确地看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要培养自己高瞻远瞩的胸怀和坚韧不拔,无私无畏的勇气。

通过学习该诗,我们一定能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武装自己,加强自己的修为,提高自己的悟性,坚持好自己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自己始终“不畏浮云遮望眼,永远身在最高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5-20

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诗运用了典故。

“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诗看上去似无深意,其实是运用了历史典故。西汉的文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唐朝的大诗人李白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见〈登金陵凤凰台〉)意思说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说:“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站得最高。”

扩展资料:

“不畏浮云遮望眼”出自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此诗。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心怀壮志,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尽管天空中有朵朵浮云,可是我也不必害怕它挡住我的眼睛。因为只要登高就能望远,现在我站在塔的最高层顶。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飞来峰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