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为什么要秋后问斩,而不是其他几个季节呢?

如题所述

不要说古人迷信,杀人还得挑时候——秋后问斩的背后,确实是有道理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古人讲个以礼治国,而不是依法治国,而《礼记》有云:“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也就是说,在秋天那个时节,风凉了,霜降了,知了开始哀鸣了,而老鹰,便在这个时候,开始抓鸟来祭祀。

其实我们现代人,都不会认为老鹰还会祭祀,只不过鹰的习性,确实会在秋天给人类更多看到它的机会,所以古人才会认为老鹰是秋天才会出动的杀戮使者——而既然老天爷派老鹰秋天出来捕杀,那么古人同样在秋天杀掉犯人,也就很好理解了。


而且,秋是夏和冬的过渡季节,秋分过后,白昼的时间就会一天比一天短,古人同样将黑夜视为冥王的时空,所以夜的延长,同样意味着死亡使者的势力一天比一天强大,而人类不能够违背造世主的意志,要顺应天意,所以杀几个本来就该杀的人,献给冥王(佛教进入之后变成了阎王),就成了大家的共识——寒秋之夜,花都谢了,草都蔫了,万物都销声匿迹了,罪人的血,就在此刻成为祭祀之物(和之前屠杀无辜的人相比,这也是一种进步)。

第三个,秋天也是古人算账的季节。正所谓春种秋收,收割之后,农民便有了收入,要把之前欠的一屁股债还清,人们常说的秋后算账,其实就是这个意思。而把这个意思延伸一下,砍掉罪人的脑袋,其实也是一种算账——秋后既然可以算账,便不妨问斩——跟你算个总账,人头落地,便一笔勾销!


(真实的砍头照片,非剧照)

而事实上,朝廷处斩一个犯人,除了杀头之外,还有一层警示意义,即你们大伙看见没,犯了王法者,就是这等结局——所以我们在古装片里,常常看到死刑犯都是被拉到菜市口秋后问斩的,为啥要在菜市口呢?因为人口集中啊,不论是谁,都得买菜卖菜不是?而一旦秋后问斩的消息传出,好事之徒必然四处传播,那时候老百姓也没个肥皂剧看,这种事,往往就是古代闲杂人等眼中的头等大戏,所以人山人海,简直就不是虚构——而且前面也讲了,秋收了、账也算好了,那么多人都闲着没事做,杀头又不是歌星演出,还问你收个票钱,只要你赶早,都有看的机会。当然去晚了,就只能在里三层外三层之外眺望了。

正是因为这些缘故,到了汉朝,秋冬行刑,就成了规矩。唐朝更具体规定,是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到了明清,更分设出立决和秋后决两种死刑名目,立决便是马上拖去砍头,而秋后便是缓期死刑——一般而言,如果不是十恶不赦,都会施用后者。


(真实的砍头照片,非剧照)

而且,古人也确实讲一点人道主义精神,虽然你是死罪不赦,可咱也不折磨你。譬如杀头的标准时间,一般就是午时三刻,直到今天大家都会在这个时候犯困,往往要午睡一会,才能保证下午的精力充沛。所以这个时候,也正是一个人精力最为萧索的时候,此时处决,犯人懵懂欲睡,脑袋落地,说不定就会少一分痛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5
这个时候是官员们开始清点复核工作的时间,做好一年工作总结前最后的数据报表。
第2个回答  2020-12-25
因为秋天万物肃杀,而且是算账的季节,因此罪人的血,就在此刻成为祭祀各路鬼神的贡品。
第3个回答  2020-12-25
因为古时候的传统便是这样。他们便喜欢进行秋后问斩。所以说不是其他的季节。
第4个回答  2020-12-23
“秋后问斩”实际上对死刑犯来说,相当于判决前的上诉期。 秋后,正好是老百姓闲得发慌的季节,这样发动老百姓去“观礼”就更容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