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幸福观

如题所述

1、要认清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问题

社会生活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因此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没有整体的幸福就没有个人的幸福,个人追求幸福的愿望只有在社会幸福不断增长中才能得到实现和保障。

我们在养成正确幸福观的时候,既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中的自我牺牲的精神,以牺牲小我来保全大我,在必要的牺牲中获得至善,又要批判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个人幸福的忽视。

只有个体与社会统一的幸福,才是真实的幸福,只有在二者统一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幸福。

2、要正确引导当代青年对不幸的认识,这对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幸福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幸福作为人的理想完美存在状态,应当通过人的努力以一定的代价才有可能换取;幸福作为对人现实存在的体验,只有通过日常生活中对痛苦不幸的感受才有可能真正被感受。所以,我们又可以说,幸福内在蕴含着痛苦。

对于一个人而言,不幸哺育了真正幸福感的形式。痛苦是通往幸福之桥梁。不幸是不能被绝对躲避的,痛苦是人生的炼炉,而不幸则是人生的炼狱,在不幸和痛苦中以自身的积极努力,去改变人生的逆境,去争取人生的幸福实现,这才是积极的人生。

在培养正确的幸福观的同时,必须对不幸有正确的认识。

3、对道德人格的至善追求,也是对人生幸福的追求

《道德生活论》中指出,幸福不仅是道德生活的目的,更是对每一具体人生目标的实现,对至善的接近后滋生的满足感,并且它还与义务、使命一体化。

道德人格的功能是提升,道德人格作为一种追求,它往往成为激励个体不断奋进从而不断提升自我以实现人生圆满的最大力量。中国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礼记・大学》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在德,在止于至善。

马克思主义在确认以往的阶级社会只有至善的理论而没有至善的现实的同时,更指出人类的发展就是一部不断渴求至善、探寻至善并在追求至善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至善和人自身的历史,从而认同了个体由来已久的对至善的追求。

4、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还应当在全社会大力开展人文素质的教育

文素质使人明了人的存在、价值和境界。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的道德文明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对幸福的真实把握。

培养当代青年正确的幸福观应当从抓人文素质教育开始。文艺使人爱美,让人能更生动、更现实地把握幸福感,了解幸福的涵义;历史赋予人崇高的使命感,让人在历史的脉动中追寻幸福的真谛;哲学让人透悟智慧。

让人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真实把握人生幸福,指导人生圆满的实现,这些都应当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5、进行幸福观教育并将其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我们树立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

在认识幸福观教育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着力从以下方面着手推进:榜样教育。通过典型示范、榜样教育,以典型和榜样的美好品质去感染广大民众的内心,引导他们更生动、更现实地把握幸福观教育的意义和内容。

与此同时,引导人们寻找身边的榜样,通过他们“现身说法”,讲述奉献故事,分享奋斗经历,从身边的榜样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向模范看齐,形成先进带动后进、少数带动全体的共同进步局面。雷锋传人郭明义的幸福观是助人为乐,他坚信奉献使人快乐、助人使人幸福,因而他说“每做一件好事,就有一股幸福感涌上心头”。

这种幸福观虽简单却纯粹,是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个体维度和社会维度的协调,闪烁着道德与人性的耀眼光芒。他用言行为我们诠释了幸福的内涵,也为我们思考幸福观问题提供了颇多启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8-05

大学生应该树立的幸福观:

一,要学会知足常乐。

要想让自己树立正确幸福观,我们要学会知足常乐,只有懂得知足,我们才会感觉到生活的幸福。

二,保持积极的心态。

要想让自己树立正确幸福观,我们要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无论面对什么困难,只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总会度过难关的。

三,多想想别人对自己的好。

要想让自己树立正确幸福观,我们要学会多与周围的人沟通和交流,多去想想别人对自己的好,这样我们才会更加投入去回报社会。

四,感谢生命中的每个人。

要想让自己树立正确幸福观,我们要学会感谢生命中的每个人,正是他们教会了我们成长,教会了我们如何去更好的生活。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如今的大学生,面临着升学与就业的双重压力,心理健康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心理健康是如今社会每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也是大学生必备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密不可分,心理健康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心理情绪也是属于心理健康的一种,如果心理健康水平不佳,会对身体健康也造成影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6-29
幸福观是人们对自身所具备的生存与发展条件的一种肯定的情感验,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反映。我们的社会为每个人追求和实现幸福提供了基本条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们应该树立正确幸福观。
一要深刻理解幸福。理解幸福既是拥有幸福的基础,又是拥有幸福的前提。千百年来幸福问题一直是被哲学伦理学研讨的重要课题,但幸福是什么至今依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人们应该认识到:幸福是知识渊博情趣雅致的精神富足。精神上的富有才是最为持久的幸福。而要取得精神的财富,读书是最有效的方式。幸福是知足常乐善于感恩的淡然心境。知足常乐是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是一种能够理性看待自己得失的价值观。以平常心来淡看庭前花开花落,以求索心,来追求知识能力的提升,以感恩心来对待组织、对待工作、对待生活,以平和心来体验平凡的幸福。
二要理性感受幸福 。 理性感受幸福,就应该勇于学习、勤奋工作,扩大幸福的分子,控制自己的欲望,缩小分母,才能真正享受幸福。首先是物欲有度,在生活待遇上知足。我们不否认正当的物质利益,但关键是要把握好度。生活中不能盲目攀比,更不能心存贪念。其次是境界无边,在精神上有高追求。幸福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思想境界。高雅的情趣、高深的修养可以抵御物欲的诱惑。再次是勤奋工作,在成就中体验幸福。幸福的本意体现的是人们在理想实现后的身心愉悦,成就感是幸福的恒定要素。如果你能在勤奋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也就能同时获得幸福感。
三是合理追求幸福 。 追求幸福,就是追求希望追求未来。我们要确立科学的人生目的、生活目标和工作目标。把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建立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上,把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建立在忘我的工作中,把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建立在清廉自守中。
四是理智享受幸福 。 与其说幸福是孜孜以求、费心尽力得到的报偿,不如说幸福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心灵的感悟。我们要拥有一颗平常心,用幸福眼看世界,那么他就会拥有幸福。要常怀敬畏之心做一个谦逊的人。敬畏使人向上苍开放一己的内心,使人爱而诚恳,使人庄重而谦卑。 要常弃非分之想做一个自律的人。所谓非分之想,就是那些超出自己本分的想法和要求。许多腐败分子在各种诱惑面前,不虑于微,不防于小,终因“忍不过”而吞下“诱饵”,祸延国家和人民,殃及自身。要常修为政之德做一个高尚的人。“己不正,焉能正人”。要常思索取之害做一个健康的人。索取和分享恰好是人类最根本的两种本能,可我们常常泛滥了前者却遗忘了后者。讲分享,就是让自己“内省吾身”,看到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分享本身就是一种喜悦,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多发现身边的美与善,时刻体验温暖的人生,就会放弃、淡化贪欲,珍惜当下的幸福。
五是正确定位幸福。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人们的幸福观应该体现和谐社会的特征,其基本定位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坚持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和谐统一。既有富足的物质生活,又有充实愉悦的精神幸福。丰富的物质生活为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奠定基础,充实的精神生活为进一步创造物质财富提供智力与精神支持。二是坚持个人幸福与家庭幸福、社会整体幸福的和谐统一。个人、家庭所追求、所得到的幸福,应该是整个社会的幸福有益的。三要坚持眼前幸福与长远幸福和谐统一。社会是发展的,人也是发展的,必然要求人不仅要着眼于眼前的幸福快乐,也要为得到未来快乐幸福而考虑,使眼前幸福延伸到未来。四要坚持幸福的目标与实现幸福的手段和谐统一。这方面特别要将劳动和创造作为获得幸福的主要手段和源泉,将劳动作为享受幸福的前提,将享受幸福当作创造的结果。
第3个回答  2021-06-26
作家棱罗一句充满睿智的格言写尽人类与生俱来追求幸福的本能。恩格斯也指出:“每个人都追求幸福”是一种“无须加以论证的” “颠扑不破的原则”, “追求幸福”甚至被写进了《美国独立宣言》之中。的确,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希望自己得到幸福,这恐怕是唯一得到人们如此广泛承认的生活目标。然而何谓幸福?这个问题早已成为人们终其一生不断思索的难题。一、幸福的内涵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中,很多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都对幸福进行过缜密的思考,作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解。但是人们当然还没有就“何谓幸福”的问题形成一致的意见,对不同的人们来说,幸福这个概念会有不同的内容,每个人都为自己何谓幸福。儒家的经典著作《礼记·大学》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在德,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道德人格的最高追求,而对至善的追求就是对幸福的追求。在对道德人格的追求过程中,也是人自我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幸福感的滋生过程。佛家认为人生的快乐不在获得多少,而是对于拥有的能够珍惜几分。《出矅经》上说“知足第一富”。能知足感恩的人才是世间上最富贵的人,能够知足就是至上的幸福。道家主张,真正的幸福不是世俗人们所追求的感官身色的愉快享受,而是精神上的不为任何外物所奴役的绝对自由境界。古希腊思想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宣称: “幸福是至善”,只有幸福这种价值才是终极和充分的,其他任何事物都只是实现这一终极目的的手段或方式。一旦幸福被获得了,那么其他的任何事物也就变的无关紧要。然而这种“至善”是由行为正确形成,而不是由实际的乐趣形成,一个幸福的人实际是一个有德行的人。费尔巴哈认为: “道德的原则就是幸福,而且这种幸福不仅使个人幸福,还要使他人幸福”。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看到了现实生活中幸福与道德的对立。他认为人作为感性的存在,要追求物质利益,追求幸福,这是人的正当权利,但人同时又是一个理性的存在者,是道德世界的主体,只追求德行。人的这两个要求都是正当的,但当它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时便不可避免地陷入矛盾之中。他看到片面强调追求德行与幸福都有局限,于是便企图在他设想将二者统一起来,但是没有找到实现幸福与道德统一的途径。幸福作为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和评价,不是评价生活中某一偶然因素引起的暂时满足,而是对生活的一定阶段或者全部生活作出的总的评价。人总是在追求幸福,但只有在合理的价值目标的引导下,才能有一种真实的人生价值及真实的幸福感受。幸福不是物欲的满足,幸福是心灵的充盈和精神的充实。幸福及幸福感不是被赋予的,而是自身在实践中获得的,是需要人的努力并付出一定代价的,人在不断 追求自由、不断追求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追求人生幸福,达到人生永恒的过程。二、影响大学生幸福的因素(一)金钱、物资享受与幸福的关系人类在远离温饱的生死线上挣扎时,获得物质财富的功利追求必然居于第一位。但是社会发展至今,保证基本生存的温饱对许多人已不成问题了,但主流社会仍然以它的惯性向前滚动。经济主义、工业主义、科学至上等等,好象人类就是为了生产和消费而活着。
第4个回答  2020-12-07
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幸福是自己奋斗得来的,而不是攀比得来的,不要去跟别人比较,这样子才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认真的发现生活的小美好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