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如题所述

想到人际边界,想到界限,我就会想到一个词“自由”,对于我来说,体验界限的过程,就是获得自由的过程。大家可能有疑惑,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怎么联接起来的呢?今天我们来仔细说说。

规则感不够

在集中进行家长访谈的过程中,发现人际边界问题,是家长们最急需面对的。除了体现在角色定位不清,还伴随着一个隐性的问题,那就是:规则感不够。家长自己不能主动遵守规则,时常模糊界限,也带来孩子对规则的适应性差,于是乎行为问题就集中出现了。

说句人话,意思就是:家长们在不同的角色中,不能很好的覆行这个角色所处的环境对自身的要求,造成了孩子也对某个环境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困惑。在这个困惑的状态中,孩子的行为就难免出现不恰当的表现,时常让家长、老师头疼。

家长自身的规则感,一方面体现在规则散乱无章程上

所谓的规则散乱无章程,指的是家长自己对于在某个环境中,该遵循什么样的行为标准,不可以做什么事情,是不清晰的。如此一来,他们自己的行为就会失当。

这样说很笼统,打个比方:骑车带着孩子走在路上,应该遵守的是《交通规则》对吧?有些家长不拘小节,只要看到对面没有车或者车少,就会勇敢地闯红灯。这就是家长的规则感差的表现,当然不同的人表现在不同的方面,有些朋友表现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禁烟场所吸烟、旅游景点的不文明行为等等。但这些表现,给作为旁观者的孩子,带来的印象就是:爸爸(妈妈)可以这样,说明这个环境是允许这样做的。那么孩子也会不拘小节,可能体现在不同的环境中,总之孩子的行为不恰当了。

家长自身的规则感,另一方面体现在规则太多无法遵守上

还有一些家长朋友,感觉孩子的抚养教育问题比天大,小狗要训、小树要窜,小孩子要严格教育管理才能成人。于是乎在孩子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都用一个框框严格地框着孩子,不能说错做错,必须要如何去做,等等之类。

有的朋友会说:有规则哪怕多了也比没规则强吧?我要说的恰恰是:规则太多了,还不如没有规则,让孩子自己去碰撞,也好过孩子被家长事事处处掣肘不敢说不敢做。

因为这样的做法通常会带来孩子时刻被约束,而时刻不知自己该怎么说怎么做的后果。孩子的自信心无法更好的建立起来,在正常的学习生活中都畏手畏脚不知所措。

然而孩子自身的成长力量总会往外冒的,孩子需要稳定的亲密关系,家长却总是拿出规则来替代爱,这个孩子对爱对亲密关系的需求就更加强烈。他们通常不知如何去恰当建立亲密的关系,比如一个稳定的伙伴关系,当有小孩愿意和他们走近的时候,他们又会侵犯对方的边界。

这就是学校里行为问题比较突出的孩子,家长明明打的狠,却控制不住孩子在校行为的原因。

恰当的规则,恰当的边界,是抚养的界限

由此可见,过多过少的规则,其实都对孩子的成长有制约作用。我们作为家长,首先要注意自身的规则意识,主动遵守所处环境的规则。

其次要给孩子适度的规则,不少到过份自由以至失当,也不多到过份限制以至无序。

这就是人际边界对孩子规则感的保护作用。冷漠疏离或者替代包办,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须知适度才是恰当的抚养。

我自身的体验是,在规则之下的自由,是最大的自由

修习界限,也是心理咨询师要做的功课,所以有意识地去觉察自己对于界限做到什么样。觉察的结果是:在家庭中,我会不自觉地侵犯父母亲的边界,在他们争吵的时候我会插入到他们中间去做一些什么,然而结果却不尽人意,往往我的情绪也被他们拉跑,三个人都气呼呼的才算。

如此便需要改变,于是老爸老妈再争吵的时候,我假装听不见,躲在安全角落做自己的事情,保证自己不被战火波及。结果是人家俩人就如同“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没有几句话就结束争执,然后各自该做啥做啥了。父母亲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他们有他们的相处模式,哪怕动手打几下,也是人家表达情感、宣示所有权的亲昵,想明白了这一点,我更加的身心自由了。

在不同的环境下,主动去遵守界限,当真是使我们获得最大身心自由的有效方法。体验界限的过程,就是获得自由的过程,大家不妨试试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