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修行度人的次第有哪些

如题所述

菩萨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说法的次第: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恶不净,上漏为患,赞叹出离。

真正的佛法,其实是甚深极甚深,乃至只是解脱道的知见,还不是涉及进一步的亲证,都已经是很难了,这就是为什么世尊说法的次第:是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恶不净,上漏为患,赞叹出离。解脱道的法是要摆在最后面,而佛菩提道的法呢,那可是要在般若度的时候,才详细宣说的。
我们在阿含诸经当中经常可以看到,世尊在遇到有外道来求解脱法的时候,总会为他们开示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也就是世间福德——人天善法。一般世间人我见、我执烦恼深重,也没有正知见,所以刚听闻布施会有大福德的时候,心里就经常会狐疑不信!如果是能够乐于听受施论而不生起烦恼的人,佛陀就会再为他讲解戒论,说受持五戒的轨范以及利益,说受五戒可以保住人身,不会下堕三恶道。如果这个人戒论也能够乐于听受的话,佛陀就会再为他解说要如何行十善业道而得到生欲界天的福德,以及如何修四禅八定而往生色界、无色界天等的生天之论。假使这些都还能够听得进去,佛陀就会再为他说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也就是告诉他,虽然修集了十善业道可以在未来出生到六欲天,享受极妙的五欲之乐,但是欲望是有许多过失的,是污秽不清净的,是会让人沦堕于恶道的;即使是继续修学禅定,往上升进到远离欲界的色界天、无色界天,可以享受禅悦或是清虚之乐,也仍然都还是在三界当中,没有真正远离世间烦恼的障碍;纵然天寿是十分的长久,也终究是有享受完的一天,而将会再次下堕到欲界受苦的,这样并没有远离三界轮回的束缚;因此,唯有得到出离三界的法要,才是最为尊上的目标。如果这位众生的善根深厚,心性很柔和洁净,当他听了这些清净而远离杂染的法道,都能够欢喜信受的话;佛陀就会说:这个人的心性清净,犹如一匹白布一样,可以很容易就染上美丽的颜色。佛陀在这个时候,才会接着为他说明苦、集、灭、道等四圣谛,让他断除我见,成为初果的法眼净;接着,佛陀会再让他自誓受持三归五戒,让他成为修学佛教正法的佛弟子。

(恭录自《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更多http://www.hymzw.net/book.html请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22
【五十二位】
  此乃明菩萨修行的阶位,诸经论所说不一,自古广为大乘诸家所采用的,其名数为:一、十信心,即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二、十心住,即发心住、治地心住、修行心住、生贵心住、方便心住、正心住、不退心住、童真心住、法王子心住、灌顶心住。三、十行心,即欢喜心行、饶益心行、无嗔恨心行、无尽心行、离痴乱心行、善现心行、无著心行、尊重心行、善法心行、真实心行。四、十回向心,即救护一切众生离相回向心、不坏回向心、等一切佛回向心、至一切处回向心、无尽功德藏回向心、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心、如相回向心、无缚解脱回向心、法界无量回向心。五、十地心,即四无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胜心、现前心、无生心、不思议心、慧光心、受位心。第四十一地之心称为入法界心,即为等觉。第四十二地之心称为寂灭心,即为妙觉。此中,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与妙觉,依次配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等。见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七,《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十二,《华严经探玄记》卷五。
第2个回答  2018-04-25
你首先要明白学佛的根本目的是离苦!至于苦是什么,自己去百度~
苦由何来?有生故有苦。
生由何来?有识故有生。
识由何来?有行、有执,故有识。
行由何来?执由何来?有爱故有行,有爱故有执。
爱由何来?有邪见故有爱(众生趋向乐受并不是爱,爱是意识对目标的作意)
邪见即是对事实真相的不了知。
无邪见故无爱,无爱故无行与执,无行无执故无识,无识故无生,无生故无老、病、死、愁、悲、苦忧、恼、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种种苦。
所以离苦的根本在于正见(对事实真相能够如实知见),于生活中修习四念处,百度搜索“大念处经”,其次就是修习八正道,自己百度去~
大乘佛教并非真正意义的佛教,建议学上座部佛教
第3个回答  2017-02-02
何不去读瑜伽师地论求取答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