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民窑青花瓷的几个常见特点!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16

一、酱口

酱口,是明代时期青花瓷的常见形式,就是在器物的口沿部,饰一周酱黄色的颜色。

二、接胎

接胎,就是器物分段拉坯,然后衔接而成,往往在器物里部的中间或者颈肩部,有的是在接近底足部,明显的看见一圈凸纹。

三、圈足露胎

明代青花器物的底部圈足不上釉,有的整个底足露胎,有的就是圈足露胎。

四、跳刀痕明显

青花器物的底足修胎草率,修胎不规整,常见有斜削,胎体显得厚薄不匀,跳刀痕明显。

五、常见炸裂状鸡爪纹

鸡爪纹,是明代青花瓷器物中常见的一个特征,鸡爪纹是瓷器在高温中炸裂形成的,常见的在器物的里面,也有在外部。

六、罐的器形呈现敦厚滚圆

明代青花罐的器形,不像清代瓷罐那样丰肩收腹,近底足处收敛明显。明代瓷罐整体呈现滚圆敦厚,器物上下显得均匀厚重饱满。

七、釉面有橘皮纹

明代青花瓷器物釉面,有凹凸不平的针孔,呈橘皮纹状。

扩展资料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国产料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进口料。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晕散现象。

2、永乐、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现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苏泥勃青为主,多见“铁锈斑痕”。也有部分国产青料。但即便是国产料,发色也相当好。

3、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三朝,由于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因素影响,导致了经济的衰退。而且从正统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样瓷器”,故这一时期瓷器数量较少,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

4、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处于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发色淡雅。弘治晚期与正德则发色灰蓝。但此期也有个别器物发色浓艳,有铁锈斑。

5、明晚期的嘉靖(1522—1566)、隆庆(1567—1572)、万历(1573—1620)三朝中,以嘉靖的时间最长,故此朝的器物发色不尽相同,早期的与正德器相近,发色灰蓝。但此期独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花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11-25
明代民窑青花瓷,有如下几个常见特点:

一.酱口

酱口,是明代时期青花瓷的常见形式,就是在器物的口沿部,饰一周酱黄色的颜色。

二.接胎

接胎,就是器物分段拉坯,然后衔接而成,往往在器物里部的中间或者颈肩部,有的是在接近底足部,明显的看见一圈凸纹。

三 . 圈足露胎

明代青花器物的底部圈足不上釉,有的整个底足露胎,有的就是圈足露胎。

四.跳刀痕明显

青花器物的底足修胎草率,修胎不规整,常见有斜削,胎体显得厚薄不匀,跳刀痕明显。

五.常见炸裂状鸡爪纹

鸡爪纹,是明代青花瓷器物中常见的一个特征,鸡爪纹是瓷器在高温中炸裂形成的,常见的在器物的里面,也有在外部。

六.罐的器形呈现敦厚滚圆

明代青花罐的器形,不像清代瓷罐那样丰肩收腹,近底足处收敛明显。明代瓷罐整体呈现滚圆敦厚,器物上下显得均匀厚重饱满。

七.釉面有橘皮纹

明代青花瓷器物釉面,有凹凸不平的针孔,呈橘皮纹状。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