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责任成就大业

如题所述

读后感之《梁思成 谈建筑》篇 作为一名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对所选专业即建筑要有浓厚 的兴趣, 其次还要知道对新中国建设起巨大作用的一代建筑宗师—— 梁思成。所以,在图书馆寻找书籍的时候,看到这本书,读完这本书 后,我有了很深刻的感受。下面,我就两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感受。 首先从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建筑史分析中来分享一下我的一些感受。 建筑, 在中国古代就渐渐形成了一种形式, 但是中国古人却从未把 建筑当成一种艺术, 而西方则不同, 西方人一直视建筑当成艺术之母。 在古老的中国, 建筑主要是以木制建筑为主, 然而存留下来的木制建 筑却了了无几, 非常出名的中国古代木质建筑代表为 “山西省应县木 塔” , 这座木塔可谓是历经风雨而不倒。 梁思成先生在提到该木塔时, 尤其提到了中国木质建筑特有的一个结构——斗拱。 通过查询资料得 知, 斗拱本是结构中有功能作用的部件, 它承托了木梁又使屋檐伸出 得远一些。 它作为中国古代木建筑特有的结构, 一直随着中国古代建 筑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 它的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 至今为止的木 建筑还有当年的原型。 梁思成先生认为: 若是想系统的了解中国建筑, 就要好好的研究中 国的建筑史。 中国的建筑不仅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技术的高超, 而且也 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的思想, 尤其是古代帝王家的建筑, 那种帝王的 气派与恢宏更加显露无疑。 中国建筑是一种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工程技术, 它本身已造成一个艺 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是艺术的大宗遗产。除非 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文化, 如果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 对我国 历代文物, 加以认真整理及保护时, 我们便不能忽略对中国建筑的研 究。 其次, 我再谈谈梁思成先生对我们这些从事土建行业人的一些建议 的感受。 对于我们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又“土”又“木”好像已经成 为了我们的代名词。但我认为,对于我们专业的学生来说,我们要做 到“博”而“精” ,我所说的“博”并不是漫无边际的无所不知,无 所不晓。 我们可以从两个要求的角度去培养自己。 一个方面是以自己 的专业为中心的,建立“外围基础”的知识。另一个方面是为了个人 的文化修养的要求, 可以对于文学、 艺术的各方面进行一些业余的学 习,以此丰富自己的知识,陶冶性灵。而对于“精” ,就是“专” ,但 这里的“专”不代表钻牛角尖。我们要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灵活 运用,并不是死记硬背,并且作为工科类专业,我们还要在理论的基 础上加以实践, 从书本中走出去, 最后以实践经验为本再回归于课本 中来,以丰富自身的能力。 梁思成先生对建筑认识的独特眼光以及对我们年轻人的教导使我 受益匪浅,感受极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