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建设的意义

如题所述

标准化有利于稳定和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的质量,促进企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增强企业素质,提高企业竞争力。

保护人体健康,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保护人类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维护消费者权益。

1、现代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

2、科学管理的基础;

3、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需要;

4、扩大市场的必要手段;

5、促进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平台;

6、推动贸易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7、提高质量和保护安全。

扩展资料

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

技术标准是衡量产品质量好坏的主要依据,它不仅对产品性能做出具体的规定,而且还对产品的规格、检验方法及包装、储运条件等相应地做出明确规定。

严格地按标准进行生产,按标准进行检验、包装、运输和贮存,产品质量就能得到保证。标准的水平标志着产品质量水平,没有高水平的标准,就没有高质量的产品。

企业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实现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作业现场标准化和操作过程标准化。

在生产过程中贯彻执行标准和对贯彻执行情况实施监督。生产者依据标准规定组织生产,国家有关部门依据标准对生产过程实施监察和督导。

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它是企业基础工作和基层工作,是全员、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的工作。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标准化生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01

1、现代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
现代化大生产有两个显著特点: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前者表现为品种、质量、效率和效益。后者表现为过细的社会分工。两者都离不开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实际是标准化体系,认证是对标准化实施程度的认证,所以称之为合格评定。

标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标准事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标准是企业组织生产和经营的依据,高标准才有高质量。正如日本著名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教授在总结日本质量管理经验时说,“没有标准化的进步,就没有质量的成功。”

2、科学管理的基础
现代生产讲的是效率,效率的内涵是效益。1798年,美国人艾利·惠特尼在制造武器中运用标准化原理成批制造可以互换的武器零部件,为大规模生产开辟了新路。1911年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又用标准化的方法制定了“标准时间”和“动作研究”,证明标准化可以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

所以在企业管理中,无论是生产、经营、还是核算、分配都需要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都离不开标准。现代企业实行自动化、电算化管理,前提也是标准化。

3、促进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平台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是在科学技术没有走出试验室之前它只在科学技术领域发生影响和作用,是潜在的生产力,还不是现实的生产力,只有通过技术标准提供的统一平台,才能使科学技术迅速快捷地过渡到生产领域,向现实的生产力转化,从而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环境监测站作为社会性质的公信机构,所提供服务如:在水和废水分析方法、空气废气分析方法和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三方面,其标准化程度对输出结果的稳定、科学和权威性方面形成自我完善和建模功能。其意义,也就不方而喻了!

扩展资料:

标准化建设在国家治理中的表现:

1、标准化是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旨在实现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实施标准化战略,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借助标准化的方法,可以整合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资源,创新国家治理模式,为解决政出多门、各自为政、自由裁量、互不相关以及社会资源分配不公、政府与市场关系不顺等问题提供技术支撑,推动实现政府治理行为规范化和社会治理资源优化配置。

2、标准化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体现。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既涉及价值、理念、体制、制度等宏大问题,又涉及社会民生等具体问题。无论宏大问题还是具体问题的解决,都要靠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国家治理层面的法律往往原则性较强,在一些领域缺少细化规范,而标准恰恰可以在法律规范不明确时发挥弥补和支撑作用,避免社会规范出现真空地带。

3、标准化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借助标准化的方法,基本公共服务的各项指标可以量化,能有效减少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与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享受不均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避免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重复浪费、效率低下等现象。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公共服务标准在国外政府公共服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欧美许多国家将公共服务标准作为社会公共管理的基础和核心,使得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范围和均等化程度有了基本参照系。

公共服务标准的表现形式可以是一系列工作规范,也可以是一系列定量指标,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福利保障等各类基本公共服务的建设标准、设施标准、人员配备标准、财力匹配标准等。

4、标准化是一些国家治理领域与国际接轨的有效途径。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标准发展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生态环境方面,国际贸易产品和服务必须满足相应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生态保护等标准要求已成为国际共识。

5、标准化是形成科学有效社会治理体制的基础工程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人民要论:发挥标准化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5-17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5-25
1.现代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
现代化大生产有两个显著特点: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前者表现为品种、质量、效率和效益。后者表现为过细的社会分工。两者都离不开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实际是标准化体系,认证是对标准化实施程度的认证,所以称之为合格评定。
标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标准事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标准是企业组织生产和经营的依据,高标准才有高质量。正如日本著名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教授在总结日本质量管理经验时说,“没有标准化的进步,就没有质量的成功。”

2.科学管理的基础
现代生产讲的是效率,效率的内涵是效益。1798年,美国人艾利·惠特尼在制造武器中运用标准化原理成批制造可以互换的武器零部件,为大规模生产开辟了新路。1911年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又用标准化的方法制定了“标准时间”和“动作研究”,证明标准化可以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以在企业管理中,无论是生产、经营、还是核算、分配都需要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都离不开标准。现代企业实行自动化、电算化管理,前提也是标准化。

3.促进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平台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是在科学技术没有走出试验室之前它只在科学技术领域发生影响和作用,是潜在的生产力,还不是现实的生产力,只有通过技术标准提供的统一平台,才能使科学技术迅速快捷地过渡到生产领域,向现实的生产力转化,从而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环境监测站作为社会性质的公信机构,所提供服务如:在水和废水分析方法、空气废气分析方法和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三方面,其标准化程度对输出结果的稳定、科学和权威性方面形成自我完善和建模功能。其意义,也就不方而喻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