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或清代的历史典故。

如题所述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x0d清前期顺、康、雍、乾四朝文字狱最酷烈,首先想到的是那两句著名的贾祸之诗:“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记得中学历史课本里就引证过,但这到底是谁的诗呢?略加翻检,发现说法颇多.\x0d一种说法是:这是翰林院庶吉士徐骏(字冠卿)的诗.徐骏的父亲徐乾学曾任康熙朝刑部尚书,又有另一重身份,即顾炎武的外甥.雍正八年,仇家揭发徐骏诗文集内有“清风不识字,何得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等诗句,并且还将“陛下”写成“狴下”,雍正认为这是存心诽谤,于是照大不敬律斩立决.\x0d《清稗类钞》则记载,雍正微服出游,在一家书店里翻阅书籍,当时“微风拂拂,吹书页上下不已”,有个书生见状顺口高吟:“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雍正“旋下诏杀之”.另有记载称,这是车鼎丰的诗句.鼎丰与弟鼎贲小饮,干杯后把酒杯翻转,见杯底有“成化年造”字样,于是吟道“大明天下今重见”,鼎贲接口说“且把壶儿搁一边”.雍正认为“壶”、“胡”同音,“壶儿”就是“胡儿”,车氏兄弟因此问斩.据史,车氏兄弟实际上是因曾静、吕留良案而牵连被杀的.\x0d流传最广的说法是,这两句出自徐述夔《一柱楼编年诗》.传闻徐幼负才名,自认为是状元的料,后来却科举不利,满腹牢骚.他所建一柱楼挂紫牡丹图,题诗曰:“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夏天晒书,风吹书页,愤然道:“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见酒杯底儿上有万历年号,便说:“复杯又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搁半边.”晚上听到老鼠啮咬衣服,恨得直骂:“毁我衣冠皆鼠辈,捣尔巢穴在明朝.”这些言行被举报之后,乾隆大怒,下令将已死的徐及其子怀祖剖棺戮尸,孙子、校编诗集者被处斩,江苏藩司等一批官员被革职.又查出沈德潜曾替徐作传,称赞其品行文章,并且“夺朱非正色”两句正是沈诗《咏黑牡丹》中的句子,于是已经死掉的沈德潜也跟着倒了大霉.\x0d《东华录》所载乾隆四十三年十月上谕是官方记录,给徐述夔定“大逆不道之罪”时所引用的却是另外两句:“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上谕认为,这明显是借“朝夕”的“朝”来指代“朝代”的“朝”,而且不说“到清都”,偏说“去清都”,不是流露出反清复明之意了么?在诗文里说说“明月”、“清风”就招来如此大祸,唐宋一干诗人词人要庆幸自己早生了几百年.\x0d自然,乾隆绝不会有闲功夫找一个江南老书生的诗文集来翻,正如宋公明江州题反诗,必得有个黄文炳来揭发.那么,这个黄文炳是谁呢?《东华录》乾隆上谕说得很清楚:“徐述夔所作逆词,若非刘墉据实陈奏,几至漏网.”没错,这个刘墉,正是被“戏说”为一代名相的刘罗锅.\x0d有个让人不太笑得出来的笑话说,朱可夫元帅从斯大林办公室出来后怒气冲冲地嘟囔:“小胡子魔鬼!”贝利亚马上报告,斯大林把朱可夫叫回来问:“您说的小胡子魔鬼是谁?”“当然是希特勒了!”朱可夫回答,于是斯大林转头问:“那么,贝利亚同志,您指的又是谁呢?”乾隆也许该问问刘墉:你怎么知道徐述夔诗里的“明朝(zhao)”是指“明朝(chao)”,而“去”是“去掉”的意思呢?追答

胡蓝之狱 明太祖朱元璋借口丞相胡惟庸谋反,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重大政治案件。与蓝玉案合称胡蓝之狱。起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终于二十五年。明初的胡惟庸案、蓝玉案,史称“胡蓝之狱”。明太祖朱元璋借此两案,大开杀戒,从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的14年间,他几乎将明初的开国功臣诛杀殆尽,受株连被杀者有45000 余人。

冲冠一怒为红颜。陈圆圆是明末名满天下的“秦淮八艳”之一,一出道便被名士争相攀求,一时名气盖过温婉可人的董小宛。红颜薄命,先被田弘遇所掠,献给了崇祯皇帝,岂料没有得到崇祯的宠幸,后被吴三桂纳为妾。
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正月,闯王李自成在长安正式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随后,他亲率大军渡河东征,杀向明朝的都城北京。
三月初,李自成兵临宣府(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城下,京城危在旦夕。崇祯万般无奈之下,诏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其放弃关卡,入关勤王。此时吴三桂是辽东总兵,驻守山海关。吴三桂接到勤王旨令,统兵入关,当到达出山海关不远的河北丰润(今河北唐山市内)突闻噩耗,京城失陷,崇祯自缢身亡,遂带兵返回山海关。
四月初,吴三桂亲率所部进京谒见新皇帝李自成。但途中又听闻大顺军在北京捉拿大批勋贵高官,拷掠追银,他父亲吴襄也在其中。而更刺激他的是,他的爱妾陈圆圆也被抢走了。相传吴三桂当时勃然大怒,厉声喊到:“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人耶?”当即挥师第二次返回山海关,降而复叛,上演了一幕绝世的“冲冠一怒为红颜”,为清廷定鼎中原立下了汗马之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2-15
明史等古史大都由于满清的修四库全书而毁亡,现今史籍如明史并不可信,清史可参考:清太祖实录,清圣祖实录、清太祖努尔哈赤实录等
第2个回答  2016-02-15
卢沟桥事变
第3个回答  2016-02-16
成人之美 
万历元年冬,谢榛到彰德,孙穆王亲自接待他,饮酒畅谈之余,孙穆王便让自已的宠姬贾氏在帘后弹唱,贾氏唱的是谢榛所作的一首竹枝词,孙穆王见谢榛听得十分出神,干脆叫贾氏出来拜见,贾氏长得非常漂亮,她接着又把谢榛所作的歌词都唱了一遍,谢榛十分高兴,起来说:“夫人所唱的,不过是在下粗浅之作。我当重作几首好词,以备府上之需。”
  次日,谢榛即奉上新词十四首,贾氏把它们一一谱曲弹唱,两人配合得十分默契。
  孙穆王见两人如此投机,便在次年元旦将贾氏及一些丰厚的礼品送给谢榛。世称孙穆王成人之美,有君子风度;但也反映了古时女子的卑贱,被当作礼品送来送去。
一丝不苟

 明朝时候,皇上下令禁止宰杀耕牛,就是信奉回教的人也不例外。
  一天,乡绅张静斋与举人范进相约去拜访高要县知县汤奉。汤知县置酒招待他们。席间有位老者给汤知县送来了他与其他几个信回教的人拼凑起来的五十斤牛肉。汤知县一向贪赃受贿,而且他也是信奉回教的人,但是上面有禁令,一时也不知该不该收下这份礼。于是问张静斋:“你是做过官的,有关禁止宰杀耕牛的事正该与你商量。刚才有几个信奉回教的人为了开禁,送来五十斤牛肉,请求我对他们稍微宽松些。你看是接受还是不接受?”
  张静斋摇头道:“这可千万使不得。你我都是做官的人,心中应当只有皇上,哪里顾得上信奉同一教的人?想起洪武年问的刘老先生(指刘伯温);洪武私访到他家,正巧江南张王(指张士诚)送来一个菜坛子。、当面打开一看,是一坛金子。皇上大为恼火,第二天就把刘老先生贬为青田县知县,后来又用毒药把他毒死了。
  汤知县见张静斋说得头头是道,不由得不信,于是急忙请教该如何处置为好。张静斋说道:“世叔可在这件事大作文章。把那位老者抓起来,打他几十板子,再用一面大枷枷了,把送来的牛肉堆在大枷上面,并且在旁边出一张告示,说明他们大胆妄为,知法犯法。如上司知道你办事这样一丝不苟,那么你升官发财就指日可待了。”
两袖清风
明朝时期的于谦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他深得明宣宗的赏识,被破格提拔为河南、山西巡抚。尽管身居高位,他的生活却十分俭朴。宣帝驾崩之后,太子朱祈继位,即明英宗。英宗年少,宦官王振专揽朝政大权,他勾结宫廷内外的官僚,为所欲为。大臣们对他十分忌惮,阿谀奉承,称他为“翁父”。于谦为人刚正不阿,秉性高洁,十分不满王振的独断专行。因此,王振十分忌恨于谦。当时流行这么一种风气,外省官员进京朝见皇帝或办事时,都要献上重金或礼品贿赂朝中的达官贵族,否则事情就不能顺利地办好。于谦担任巡抚时,从外地回到京城,他的手下建议他买些土特产孝敬权贵。于谦断然拒绝了,他甩了甩衣服的两只宽大的袖子,说:“我就带两袖清风去好了。”回家之后,他写下了《入京》这首七绝诗。诗的大意是:绢帕、蘑菇、线香本是百姓用品,现在反而成为祸害;我去朝见天子不带任何东西,免得让别人说闲话,议论纷纷。

清代的:
洪云托月
烘:渲染;托:衬托。原指作画时,云彩以衬托月亮。比喻从侧面加以点染来烘托主体或主题。出自清朝《金圣叹批<西厢记>》:“先写张生者,所谓画家烘云托月之秘法。”

日新月异
新:更新;异:不同。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不同。形容进步发展很快。出自清朝吴趼人《痛史•原叙》:“教授之术,亦采法列强,教科之书,日新月异。”

马革裹尸
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包起来。形容为正义之事而战死杀场。出自清朝黄遵宪《聂将军歌》:“欲将马革裹尸还,万骨如山堆战垒。”

蛛丝马迹
蜘蛛的丝和马的脚印。比喻调查探究事物根源的不很明显的线索。出自清朝王家贲《别雅序》:“而实则蛛丝马迹,原原本本,具在古书。”

悬崖勒马
悬崖,高而陡的山崖。比喻到了很危险的地步及时醒悟回头。出自清朝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十六卷:“忽迷忍悟,能勒马悬崖耳。”

一气呵成
出自清朝文人李渔的一篇文章,它的意思是一口气做成。多形容写作、绘画等结构紧凑,气势流畅。现在也有用它来比喻做事因安排得很紧凑、严密,好像一气到底迅速完成。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19
明朝的:
成人之美:

  明朝有一人名唤谢榛,瞎了一只眼,但他善作歌词,所作的歌词在民间流唱甚广。
  万历元年冬,谢榛到彰德,孙穆王亲自接待他,饮酒畅谈之余,孙穆王便让自已的宠姬贾氏在帘后弹唱,贾氏唱的是谢榛所作的一首竹枝词,孙穆王见谢榛听得十分出神,干脆叫贾氏出来拜见,贾氏长得非常漂亮,她接着又把谢榛所作的歌词都唱了一遍,谢榛十分高兴,起来说:“夫人所唱的,不过是在下粗浅之作。我当重作几首好词,以备府上之需。”
  次日,谢榛即奉上新词十四首,贾氏把它们一一谱曲弹唱,两人配合得十分默契。
  孙穆王见两人如此投机,便在次年元旦将贾氏及一些丰厚的礼品送给谢榛。世称孙穆王成人之美,有君子风度;但也反映了古时女子的卑贱,被当作礼品送来送去。
一丝不苟

 明朝时候,皇上下令禁止宰杀耕牛,就是信奉回教的人也不例外。
  一天,乡绅张静斋与举人范进相约去拜访高要县知县汤奉。汤知县置酒招待他们。席间有位老者给汤知县送来了他与其他几个信回教的人拼凑起来的五十斤牛肉。汤知县一向贪赃受贿,而且他也是信奉回教的人,但是上面有禁令,一时也不知该不该收下这份礼。于是问张静斋:“你是做过官的,有关禁止宰杀耕牛的事正该与你商量。刚才有几个信奉回教的人为了开禁,送来五十斤牛肉,请求我对他们稍微宽松些。你看是接受还是不接受?”
  张静斋摇头道:“这可千万使不得。你我都是做官的人,心中应当只有皇上,哪里顾得上信奉同一教的人?想起洪武年问的刘老先生(指刘伯温);洪武私访到他家,正巧江南张王(指张士诚)送来一个菜坛子。、当面打开一看,是一坛金子。皇上大为恼火,第二天就把刘老先生贬为青田县知县,后来又用毒药把他毒死了。
  汤知县见张静斋说得头头是道,不由得不信,于是急忙请教该如何处置为好。张静斋说道:“世叔可在这件事大作文章。把那位老者抓起来,打他几十板子,再用一面大枷枷了,把送来的牛肉堆在大枷上面,并且在旁边出一张告示,说明他们大胆妄为,知法犯法。如上司知道你办事这样一丝不苟,那么你升官发财就指日可待了。”
两袖清风
明朝时期的于谦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他深得明宣宗的赏识,被破格提拔为河南、山西巡抚。尽管身居高位,他的生活却十分俭朴。宣帝驾崩之后,太子朱祈继位,即明英宗。英宗年少,宦官王振专揽朝政大权,他勾结宫廷内外的官僚,为所欲为。大臣们对他十分忌惮,阿谀奉承,称他为“翁父”。于谦为人刚正不阿,秉性高洁,十分不满王振的独断专行。因此,王振十分忌恨于谦。当时流行这么一种风气,外省官员进京朝见皇帝或办事时,都要献上重金或礼品贿赂朝中的达官贵族,否则事情就不能顺利地办好。于谦担任巡抚时,从外地回到京城,他的手下建议他买些土特产孝敬权贵。于谦断然拒绝了,他甩了甩衣服的两只宽大的袖子,说:“我就带两袖清风去好了。”回家之后,他写下了《入京》这首七绝诗。诗的大意是:绢帕、蘑菇、线香本是百姓用品,现在反而成为祸害;我去朝见天子不带任何东西,免得让别人说闲话,议论纷纷。

清代的:
洪云托月
烘:渲染;托:衬托。原指作画时,云彩以衬托月亮。比喻从侧面加以点染来烘托主体或主题。出自清朝《金圣叹批<西厢记>》:“先写张生者,所谓画家烘云托月之秘法。”

日新月异
新:更新;异:不同。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不同。形容进步发展很快。出自清朝吴趼人《痛史•原叙》:“教授之术,亦采法列强,教科之书,日新月异。”

马革裹尸
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包起来。形容为正义之事而战死杀场。出自清朝黄遵宪《聂将军歌》:“欲将马革裹尸还,万骨如山堆战垒。”

蛛丝马迹
蜘蛛的丝和马的脚印。比喻调查探究事物根源的不很明显的线索。出自清朝王家贲《别雅序》:“而实则蛛丝马迹,原原本本,具在古书。”

悬崖勒马
悬崖,高而陡的山崖。比喻到了很危险的地步及时醒悟回头。出自清朝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十六卷:“忽迷忍悟,能勒马悬崖耳。”

一气呵成
出自清朝文人李渔的一篇文章,它的意思是一口气做成。多形容写作、绘画等结构紧凑,气势流畅。现在也有用它来比喻做事因安排得很紧凑、严密,好像一气到底迅速完成。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