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什么词性?

如题所述

爱的词性是名词,有时也作动词。

当爱所表达的意思是容易发生某种行为,例如“爱生气“,仁爱或是让人投入感情,例如“示爱”或者人的姓氏时是名词词性。

当爱所表达的意思是喜爱、男女之情、喜好,例如“爱吃”或是珍惜之意的时候是动词词性。

爱这个字的本意是爱好或是喜爱的意思,常用来指深挚的感情,爱情或是爱惜这些意思是引申义。

甲骨文中并没有爱这个字眼,在战国时代才出现爱这个字。

行书、楷书、草书、小篆、还有隶书对爱的这个字的书写字形都不一样。

扩展资料

字源演变:

最开始的爱字是由欠”(或“旡”)和“心”两部分组成,之后小篆的爱字多了一只向下的足(夊),草书将爱字从正楷字形的“心”和“夊”简化成“友”。

楷书将中间带“心”字的爱演变成现代常用的“爱“。在进文字中的欠”行部分消失,正楷字形中的“心”形部分也消失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2-08
爱是动词,爱就要用“心”,就象繁体“爱”字的写法一样。爱也是需要付之于行动的。军人的爱,表现在让祖国母亲享受安宁免受蹂躏和屈辱;教师的爱,表现在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医生的爱,表现在让病人远离痛苦,用武装了科学技术的爱心去挽救和延长一个个垂危的生命;工人的爱,表现在尽职尽责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企业兴旺;农民的爱,表现在在一块块贫瘠的土地上,洒下辛勤的汗水去拥有更多的金秋。夫妻间的爱表现在家庭的和睦和一个个愿望的相继实现;同志间的爱表现在团结一致发奋进取的氛围。
爱也是名词,爱本来是褒义词,现实生活中却有人将爱变成了贬义,使之变成了难融于社会一个不和谐的音符。有的人对于值得同情而自己又力所能及的帮助或是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应该表现的爱熟视无睹冷漠视之,经常是挂在嘴上,贴在墙上,就是落实不到行动上。这时,爱在这儿就变成了名词;有的人爱钱贪色,在“爱”的遮掩下,屡屡钻营,从见缝插针到没有窟窿也下蛆,近乎于疯狂的程度。于是,这种爱就改变了词性字意,改变了味道。爱就变成了无底的贪欲。同时改变的还有他(或她)自己的人生轨迹。尽而,“爱”的结果也就是被剥夺了自由或者生命,被人所唾弃;还有的人,在有意或无意之间就把爱自己的“爱”,转嫁到了别人的身上,遭至了他人的恨。
爱还是动名词,爱不仅要说到也需要做到。爱既可以挽救和延长生命,也可以结束生命。因意外受到伤害而成“植物人”,在她(或他)爱意浓浓的亲情感召下被唤醒等耳闻目睹的事例俯拾皆是。这是爱创造出了奇迹。那是他(或她)充满着的爱,唤起了另一份爱。爱, 就意味着是奉献自己;爱,就意味着是把自己炽热的情怀倾注在他人身上;爱,还意味着是牺牲自己。而在这爱的同时,爱别人的人同样也获得了别人的爱。
爱的表现形式虽多种多样,但只要是出于先人后己,爱的结果就会殊途同归。岁月的流逝,谁也无法阻挡,天灾人祸旦夕祸福,不管命运多舛,不管荆棘阴霾,人生的真谛就应该是爱,只要有爱,生活就是一曲充满着永恒爱意的乐章。
把爱延长,“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3-16

第3个回答  2017-02-08
爱是个中性词
第4个回答  2011-10-23
“是”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意思和词性
主要是“助词”
(1) ㄕˋ   
(2) 表示属于:他~工人。   
(3) 表示相同:《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   
(4)表示具有:玫瑰花~红的。   
(5) 表示呈现:满身~汗。   
(6) 表示承认所说的,再转入正意,含有“虽然”的意思:诗~好诗,就是太长了。   
(7) 表示适合:来的~时候。   
(8) 表示任何:凡~。~活儿他都肯干。   
(9) 用于问句:他~走了吗?   
(10) 加重语气,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天气~冷。   
(11) 对,合理,与“非”相对:~非。他说的~。实事求~。   
(12) 认为对:~古非今。各行其~。深~其言。   
(13) 表示应承或同意(单说一个“是”字):~,我就去。   
(14) 这,此:~日。~可忍,孰不可忍。比比皆~。   
(15) 助词,把行为对象提前表示只这样做:惟你~问。惟利~图。   
(16) 姓。   
(17) 郑码:K/KAII,U:662F,GBK:CAC7   
(18) 笔画数:9,部首:日,笔顺编号:251112134   可以是认定、断定、承认、接受时的一种状态,是人经常作出决定时的心声。 短暂人生有些就是一直在追求“是的”,表现出一种人生的生活内涵。   
(19)“是”的“求是”含义应当在具体的语境中体现。   
(20)“是”的主要用途是作为联系主词与宾词的“系词”,表明二者之间的某种联系。主词与宾词的联系就是“是”的具体语境的含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