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长岭式(磁铁矿型)富铁矿床成矿模式

如题所述

国外BIF富矿主要为“红富矿”,主要由赤铁矿、针铁矿、镜铁矿等组成。对这类铁矿的成因以前多认为与表生风化作用有关。近年来,国外有人认为部分“红富矿”与深部流体交代作用有关。

我国沉积变质型富矿主要为磁铁矿石,以弓长岭二矿区的富矿最典型。对我国沉积变质型富矿形成机理的主流认识为:与变质热液(主要为混合岩化热液)交代及重结晶作用有关。也有一些其他认识如火山矿浆-变质、海底喷流富矿-变质、与构造变形有关等。

最近笔者的初步工作认为,我国辽宁鞍本地区弓长岭二矿区的富铁矿的形成主要有如下控矿因素:

1)弓长岭二矿区富矿体受韧性剪切带控制。弓长岭二矿区富铁矿体呈“单斜”状,其顶、底板围岩为糜棱岩,矿体中也见构造透镜体化的石英脉。这些特征表明弓长岭二矿区的条带状铁建造(贫矿)受到了后期韧性变形的改造,控矿构造带为韧性剪切带。

2)弓长岭二矿区富铁矿是热液交代条带状贫铁矿形成的。弓长岭二矿区的富矿呈块状,而贫矿呈条带状。野外没有观察到块状矿与条带状矿的过渡现象。经常可见块状矿交代条带状贫矿使贫矿的条带状在富矿中呈残余,或条带状贫矿呈角砾分布于块状富矿中。这些特征表明富矿是条带状贫矿被交代去硅形成的,由于硅质条带的去除,使磁铁矿富集呈块状构造。

3)弓长岭二矿区富矿与类矽卡岩空间关系密切,表明富矿可能与热液交代过程有关。弓长岭二矿区既有贫矿体,又有富矿体。凡是有富铁矿的地方一般均有类矽卡岩,二者空间上密切共生,类矽卡岩中有时富含磁铁矿,表明二者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推测其成因可能与接触交代矿床类似,在类矽卡岩化晚期的氧化物阶段,热液交代条带状贫矿,去硅富铁,形成块状富铁矿。与一般我们所熟知的产于中酸性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带的矽卡岩型矿床不同的是,弓长岭二矿区类矽卡岩的常见矿物为镁铝石榴子石、镁铁闪石、绿泥石等,而不是钙铁-钙铝石榴子石、透辉石、阳起石等。

关于弓长岭二矿区富铁矿的成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