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夫妻之间和睦相处的古诗词

如题所述

描写夫妻之间和睦相处的古诗词

地生连理枝,水出并头莲。—— 元代杂剧作家 王实甫 《西厢记》


元·王实甫《西厢记》连理枝,并头莲:比喻夫妻相伴相随,感情深厚。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西汉大臣 苏武 《别诗》 夫妻名言


汉·苏武《别诗》。结发:束发,指年轻的时候。恩爱:夫妻互亲互爱,亲亲热热。这两句大意是:年轻时结成夫妻。亲亲热热两不猜疑。因为是年轻时候结成的夫妻,经过长时期的共同生活,两人心心相印,伉俪情深,同甘共苦.亲密无间,各自已经成为对方生命中的一部分,休戚相关,忧乐与共,有的是亲爱和理解,而不会有隔阂和猜疑。此名句可用于形容原配夫妻的深厚感情。因为此诗中有“结发为夫妻”之语,故后世有把“结发”解作“结婚”的,也有称原配为“结发”或“发妻”的。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唐;元稹《离思》


谁,执我之手,敛我半世癫狂;


谁,吻我之眸,遮我半世流离;


谁,抚我之面,慰我半世哀伤;


谁,携我之心,融我半世冰霜;


谁,扶我之肩,驱我一世沉寂。


谁,唤我之心,掩我一生凌轹。


谁,弃我而去,留我一世独殇;


谁,可明我意,使我此生无憾;


谁,可助我臂,纵横万载无双;


谁,可倾我心,寸土恰似虚弥;


谁,可葬吾怆,笑天地虚妄,吾心狂。


伊,覆我之唇,祛我前世流离;


伊,揽我之怀,除我前世轻浮。


执子之手,陪你痴狂千生;


深吻子眸,伴你万世轮回。


执子之手,共你一世风霜;


吻子之眸,赠你一世深情。


我, 牵尔玉手, 收你此生所有;


我, 抚尔秀颈, 挡你此生风雨。


予,挽子青丝,挽子一世情思;


予,执子之手,共赴一世情长;


曾,以父之名,免你一生哀愁;


曾,怜子之情,祝你一生平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1
1、同声若鼓瑟,合韵似鸣琴。
2、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3、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4、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5、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6、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7、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8、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9、取第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10、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11、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12、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13、地生连理枝,水出并头莲。
14、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15、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16、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
17、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18、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19、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20、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
21、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22、愿君多采颉,此物最相思。
2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4、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25、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26、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27、天上有月月月缺,人间有情情情残
28、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
29、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30、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第2个回答  2021-03-12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上面这两句都是唐朝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主要写的就是李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凄美爱情。
主要的内容就是说李玄宗对杨贵妃特别的好,然后,就没有理会国事,以致于安禄山造反,最后在马嵬坡赐死了杨贵妃。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这首诗主要是诗人在思念自己的妻子的时候写下的,当然,那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通常就被我们说是一些非常敬业的老师辛勤工作,但是其实他是写给他的夫人的。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首诗是王维的相思,主要就是说红豆这个意象呢,就代表着相思。你想其他人的时候,这个也可以用来表达你的相思之意。
还有一句非常经典的一句话,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首诗好像是杜甫写给他夫人的,他夫人已经死去了很久,好像差不多就是十年时间左右吧。然后他非常的想念他的夫人。
大概就是这些。
第3个回答  2020-05-26
1、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范成大《车遥遥篇》
  2、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
  3、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4、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结发为夫妻》
  5、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