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为什么这么冷?

国家富强了,有前了,为啥还要给农村下订报纸任务

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气候“变冷说”一度成为主流。1971年丹斯加德等人发表的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谱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气候有10万年轨道周期变化,其中9万年为冷期,1万年为暖期。按此规律,气候的暖期已接近尾声。日本气象厅朝仓正1973年撰文预言,地球将于21世纪进入“全球变冷”。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环境研究所布莱森认为,地球目前正在非常缓慢地进入另一个大冰河期。当时的“变暖说”以大气热污染为依据,其理论已成为主流。
今年受西伯利亚冷气流影像 显得很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07
受全球拉妮娜效应的影响,全球将有一个寒冷的冬季。夏天越热,冬天越冷。今年的夏天那么热,所以冬天应该是比较寒冷的。今年包括世界气象组织,国家气候中心等组织都表示拉尼娜就要来了。这预示着今年冬天可能比往年更冷一些。尤其是今年,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己经让很多地方苦不堪客。今年6月,气象专家表示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己经结束。拉尼娜效应或许有将让2018年有个寒冬。
第2个回答  2019-01-07
据专家的说法是今年的自然灾害频发,第二个是月亮的磁微角数据偏大,至于今年的冬天到底是寒冬还是暖冬,也只有等真正过完才能知道了。毕竟这么气候这东西谁又能够精准的预测出来了,天有不测风云,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供暖充足的地方的享受这冬日的美景所以,面对寒冬,毫无疑问的就是确保供暖的问题和农作物的过冬准备。
大白菜,大萝卜的可一定要保存好,毕竟小编能成功长到二十多岁,可多亏了冬天有这两样蔬菜。窗外大雪纷飞之日,炖上一锅白菜萝卜加猪肉,没有经历过这样冬天的小伙伴实属人生一大憾事(咳咳咳)。当然了腊肉、鸡汤等“硬菜”也是必不可少的美食。对于北方的大多数农村来说,冬天的取暖还是依靠煤炭,要提前准备好充足的过冬燃料,毕竟冬天也很不容易,熬过了春、夏、秋才换来短短几个月的别样风景,不好好准备一番,感觉挺对不起它的。当然也不要忘记,家里面如果有养殖业或者其他动物的,也要给它们准备好过冬的东西,以免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第3个回答  2010-12-24
自2009年秋末以来,强降雪、强降温、寒潮轮番上阵,使得北京乃至华北地区气温一降再降,至2010年1月4日最高气温降至-8.9℃,这是1951年以来1月上旬最高气温的最低值。北京南郊观象台2010年1月2—3日的降雪量达10毫米,创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日降雪量最大值。
人们不禁要问,不是全球气候变暖了吗?为什么今年冬天还这么冷?气象专家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经常会有比较极端的天气发生,这些极端天气,包括极端高气温的高温热浪,也包括极端低气温的寒潮、暴雪。气候变化,总的趋势是全球偏暖、气温偏高,但在某一个时段内,某些区域仍会有极端冷的天气发生。如2004年12月底和2005年1月初,以及2008年1月中旬至2月上旬我国都出现了这种持续的严寒、雨雪和冰冻天气。这主要是由大气环流内部变化因子与自然因子造成的,但气候变暖也可能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背景条件。通过分析近期的气温和降水的资料发现,自2009年秋末以来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相对偏冷,但是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及西北、西南地区气温普遍偏高。
某个区域的变冷与全球变暖并不矛盾。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对气候的强迫是全球性的,但其他的因素如自然因子、局地反馈及大气和海洋环流的区域变化能够在某些区域增强这种影响,同时在另外的区域减弱这种影响。例如,在北极的一些地区,加拿大的北极区西部和西伯利亚显著增暖,尽管北极东部在过去50年也略有增温,但其中有些地区的温度有所下降。除这些区域性的变化外,北极区的平均温度还是明显升高。同样,南极东部的一些地区在过去几十年中温度下降,但南极半岛却有显著增温。
因此,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下,局部区域也会出现寒冷时段;而在暖冬季节也会出现寒冷的天气。
第4个回答  2019-12-04
  近十年来今年最极端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2010年12月,我国天气气候特征为:气温略偏高,降水偏多。全国平均气温为-3.5℃,比常年同期-3.7℃偏高0.2℃。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7.2毫米,比常年同期(8.3毫米)偏多1.1倍,为1961年以来第三多。12月已经有4次冷空气袭击我国,同时影响范围广、强度大、突破极值多、影响重。12月,全国共有38个站点的日降温幅度突破历史极值,内蒙古凉城观测站日降温幅度达17.9℃,辽宁抚顺日降温幅度达18.6℃。此外,12月里华北、黄淮气象干旱发展;川渝黔湘闽等地多大雾天气。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表示,今年是近十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强度及影响最大的一年,其中全年出现极端降水事件的站次数为近十年来最多,夏季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最多,夏季平均最高气温为1961年以来最高。虽然西太平洋台风生成个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少(与1998年持平)的一年,但台风登陆比例为有记录来最高。
  拉尼娜事件影响低温
  陈振林表示, 自2010年7月起,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冷持续时间达到5个月,综合强度达到了拉尼娜事件的标准,形成了拉尼娜事件,即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面大范围持续异常偏冷现象。历史事件分析表明,拉尼娜事件有利于我国冬季风偏强,导致冬季总体气候偏冷,华北和华南偏干,可能出现阶段性极端低温事件。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周兵表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寒冷天气出现,这是不矛盾的。我们从气候变化的情况来看,气候变化除了气候变化以外还有气候的年和年之间的差距,根据初步分析气候系统总体是平衡的,交替出现冷暖的情况仍然是相依为伴的。在我们极端寒冷的时候,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空是极端暖和的情况。
  他表示,最近欧洲、北美和我国境内暴风雪主要是由于大气环流系统异常造成的,这个异常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要在中高纬度地区出现了庞大的阻塞系统,使得空气沿着西北东南方向路径灌输;二是极地冷空气的三支通道分别影响到了北美洲、欧洲和我国北方地区。三个通道在天气上还是有所变化,所以我们看到有时候有暴风雪,有时候暴风雪停了又会出现,目前控制大气环流系统是相对稳定的,所以阻塞系统的稳定有利于冷空气的发生。
  此外,“拉尼娜事件”今年是最极端的,它的发展速度是1951年以来所有拉尼娜事件当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一次。由于拉尼娜事件激发出来的副热带地区有环流,所以使得热带地区的异常跟中高纬度大气异常是联系在一起的。
  陈振林表示,针对我国今冬明春的天气做出预测,再发生2008年那次连续4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可能性还是较低的。但是由于 “拉尼娜事件”等多种因素影响,不排除出现极端强降温过程的可能性。
  千年极寒论难以支撑
  今年秋季,全球范围都盛传“千年极寒论”,但中国气象局专家认为,今年冬季并非始终低温,而且也肯定不是“千年极寒”。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表示,“拉尼娜”导致“千年极寒”的科学依据非常不充分。他认为,把“拉尼娜”和墨西哥湾暖流扯到一起更是“风马牛不相及”,因为它们是属于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拉尼娜”是年际尺度,逐年之间的波动起伏比较大;而大西洋暖流却是相对稳定的,主要表现为十年以上的长周期变化,而且近几十年来的观测显示,大西洋暖流只有很弱的减少趋势。目前,国内外气象界研究还缺乏足够的科学证据来证明“拉尼娜”与墨西哥湾暖流有直接关系。
  其次,“拉尼娜”的直接影响仅局限于热带太平洋地区,对中高纬度地区天气气候的影响是间接而复杂的。宋连春举例说,自1986年以来,欧洲地区发生过4次“拉尼娜”事件,其中只有两次出现了冷冬。2007年12月至2008年2月“拉尼娜”事件期间,欧洲气温普遍较常年明显偏暖了1℃至4℃,并没有出现偏冷的现象。所以,所谓的“千年极寒”缺乏科学依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