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好还是坏?

如题所述

因为宗教不属于价值判断问题。从宗教的作用来说,宗教是用来满足人在精神上的终极关怀需求的,能满足这个需求的,就能为社会所接受,不能满足这个需求的,最终会被社会淘汰。佛教传入中国近两千年,应该说满足了中国社会的需要,因而佛教就流传下来了。所以,不能简单地说好还是不好。如果稍微展开一点说,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社会,对佛教自己也做了很多改变,如果佛教不作这些改变,恐怕就不会在中国传播,也许就会被简单地冠以“坏”而淘汰。在我看来,佛教在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有两个方面的改变:第一,佛教为了适应中国政治文化所做的改变佛教原本起源于另一种文明,因而与中华文明是不协调的。因而佛教在早期传入中国时,与中国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冲突。所谓唐至五代朝廷发起的“灭佛”,就是这种冲突的反应。当然,在这种冲突面前,佛教也开始主动进行改变,以适应中国社会。简单地说,有三次重大的涉及教义的改变。一是对皇帝的叩拜佛教原本对皇帝是不叩拜的,只拜佛。这让皇帝很不爽。佛教为了得到朝廷的承认,最后只能入乡随俗,见了皇帝“纳头便拜”,给自己找的理由是,皇帝也是佛。清朝甚至干脆直接称“老佛爷”。其实这种理由很难自圆其说。二是在“孝”面前的退让中国原来是个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社会,在这个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对上对下都有既定的责任。佛教倡导出家修行对这个宗法社会的秩序造成威胁。因为某一个社会成员由于出家而不尽责任,就会造成整个血缘关系链条的断裂。最终佛教作出的改变是,任何一个信仰者出家,要征得父母的同意。如果父母不同意,不可以出家。这表明,佛法在血缘面前退让了。三是僧人自食其力按照原始佛教的规定,出家人是不能从事生产活动的,只能乞讨果腹,一天吃一次。即所谓“过午不食”。显然,以当时中国农业社会的劳动生产效率,是无法养活如此庞大的脱离生产的人口的,以至于社会关系紧张。朝廷几次灭佛,经济问题是重要原因。佛教于是作出改变,一个是把吃素上升的修行的高度,降低出家人的消费水平,不再喝酒吃肉。另一个是开始进行劳动生产,自给自足。自隋以后,汉传佛教深深介入社会的经济生活,经济史研究中甚至有一个专有名词,“寺院经济”,用以描述当时的佛教介入社会经济活动的程度。隋以后的佛教寺院已经具有了银行的某种职能,从事放贷。寺庙的财富傲视天下,仅次于王侯之家。第二,佛教为了适应时代进步而作的改变纵观世界宗教发展史,世俗化是一个基本发展脉络,也是时代的发展的要求。从佛教的发展历史看,佛教也能够随时代发展而及时进行调整。比如,早期的小乘佛教,强调的是只有亲耳听到释迦摩尼佛讲解教义的人才能成佛。但这种观点显然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受到抵制。大乘佛教当时的主要成分是所谓的在家修行的人,基本上没有听过释迦摩尼佛的传道,他们认为只要诵读佛经,认真实行宗教实践,同样可以成佛。最终大乘佛教战胜小乘佛教的主张。而到了中国禅宗时,则主张人人皆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而净土宗则提出,只要高诵佛号,就会得到佛的接引。这就离原始佛教的主张相去甚远了。总之,佛教在印度的消亡以及在中国的兴盛,基本反映出一个规律,那就是,不进行改变,就会消亡,而进行改变,就可以继续发展。总的来说佛教自身还是存在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进行调整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佛教还是一个好宗教。至于“佛学把中国人的血性磨灭了”的说法,我不太赞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