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是一个贬义词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1-11
他是一个中性词
第2个回答  2013-11-11
不是,更多关于【动机】见下:
百科名片
  动机,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动机为名词,在作为动词时则多称作“激励”。在组织行为学中,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发和鼓励,是人们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使之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读音
  动机 dòng jī
翻译
  1. motive 2. motivation 3. intention
编辑本段释义
  版本一:
基本解释
  [motive;intention] 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
  动机是指由特定需要引起的,欲满足各种需要的特殊心理状态和意愿。
  动机是指一个人想要干某事情而在心里上形成的思维途径。同时也是一个人在做某种决定所产生的念头。
  动机还是一个人心里和行动一致的一大倾向,理念实施的组织源头。
详细解释
  [名词]
  1. 推动人从事某种事情的念头或愿望。
  毛泽东 《纪念白求恩》:“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 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 茅盾《一个女性》:“正象她自己在花丛中追逐一只彩蝶,动机只是爱美而好玩罢了。”
  2. 契机。
  孙中山 《北上宣言》:“农工业之发达,使人民购买力增加,商业始有繁盛之动机。”
  版本二:
  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表现。
  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诱因。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外部因素称为诱因。凡是个体趋向诱因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正诱因;凡是个体因逃离或躲避诱因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负诱因。
编辑本段音乐术语
  【动机】Motive(英)音乐术语。通常指一个曲调或旋律的片段,是音乐结构中最小的单位。它必须包含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重(zhong四声)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乐音。动机具有独立的表情意义,是音乐主题的代表,是主题或乐曲发展的胚芽。
  所谓“副动机”,是指动机或乐节有时还可划分为小于动机的、即不一定包括节拍中的重音(强拍)的、只占小节一部分的曲调及节奏的组合。
  我们广义的将动机可分为以下基本类型:从弱拍开始在强拍结束(抑扬),此类往往音符越多,时值越长,动力也越强;从强拍开始从弱拍结束(扬抑),总体较少动力,较为稳定;从弱拍开始,经过强拍,结束于弱拍(扬抑扬),有波浪式动力的起伏。
  动机相互作用
  1、动机的联合
  当个体同时出现的几种动机在最终目标上基本一致时,它们将联合起来推动个体的行为。强度最大的是主导动机。它对其他动机具有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
  1)主导动机有凝聚作用,将相关动机联合起来,指向最终目标;同时主导动机还决定个体实现具体目标的先后顺序。
  2)主导动机具有维持作用,将相关动机的行为目标维持在一定的目标上,阻止个体行为指向其他目标。非主导动机的影响力较小,但其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非主导动机可以增强或削弱这种动机联合的强度。
  2、动机的冲突
  当个体同时出现的几种动机在最终目标上相互矛盾或相互对立时,这些动机就会产生冲突。
  1)双趋冲突:当个体的两种动机分别指向不同的目标,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目标而产生的冲突。
  2)双避冲突:当个体的两种动机要求个体分别回避两个不同目标,但只能回避其中一个目标,同时接受另一个目标而产生冲突。
  3)趋避冲突是指,当个体对同一个目标同时产生接近和回避两种动机,又必须作出选择而产生的冲突。
编辑本段示例
  动机好,方法不对头,也会把事情办坏。
编辑本段概述
  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
  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是学习的主要条件和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动机本身不属于行为活动,它是行为的原因,不是行为的结果。
编辑本段类型
  (一)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按照动机的起源分)
  (二)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按照动机影响范围、持续作用时间分)
  (三)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按照动机的正确性和社会价值分)
  (四)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按照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小不同分)
  (五)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按照对动机内容的意识程度不同分)
  (六)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按照动机的起因不同分)
  (七)物质性动机和精神性动机(按照动机对象的性质分)
  【动机功能】
  1、动机是在目标或对象的引导下,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不能直接观察,但是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示等行为进行推断。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动机要求活动,活动促使个体达到他们的目标。
  2、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从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同时它还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当个体活动由于动机激发而产生后,能否坚持活动同样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
编辑本段形成条件
  内在条件
  需要
  含义:有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内驱力: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是需求状态存在的结果。
  体内失衡而生匮乏状态→ 需求→ 驱力→ 行为 。
  2.外在条件:诱因
诱因
  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正诱因:凡是个体趋向或接受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正诱因;
  负诱因:凡是个体因逃离或躲避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负诱因。
  动机是由需要与诱因共同组成的。因此,动机的强度或力量既取决于需要的性质,也取决于诱因力量的大小。
  实验表明,诱因引起的动机的力量依赖于个体达到目标的距离。距离太大,动机对活动的激发作用就很小了。人有理想、有抱负,他的动机不仅支配行为指向近期的目标,而且能指向远期的目标。因此,空间上邻近的目标,不一定具有最大的激发作用。动机的社会意义与动机的力量也有直接的关系。成就理论告诉我们,除了目标的价值以外,个体对实现目标的概率的估计或期待也有重要的意义。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以下七个等级构成:
  1. 生理的需要。
  2. 安全的需要。
  3. 归属和爱的需要。
  4. 尊重的需要。
  5. 认知的需要。
  6. 审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七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并且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只有低级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才能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而且只有当低级的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后,高级的需要才显出激励的作用。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不再起激励作用。
编辑本段定律
  是表示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1、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3、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编辑本段价值观
  价值观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就相当稳定。
  根据社会文化生活方式把人的价值观区分为:经济价值观、理论价值观、审美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
  罗克奇根据工具-目标纬度把价值观分为工具性价值观和终极性价值观。
  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兴趣、信念、理想。
编辑本段理论
  动机的理论主要有:本能论、驱力论、唤醒论、诱因论、认知论。
本能理论
  本能理论是最早出现的行为动力理论。本能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行为主要是受人体内在的生物模式驱动,不受理性支配。最早提出本能概念的是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C.Daywin)。而在动机心理研究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则是詹姆斯、麦克杜格尔(W.McDougall)和弗洛伊德。其中麦克杜格尔系统提出了动机的本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个人和民族的性格和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而形成的
  本能论过分强调先天和生物因素,忽略了后天的学习和理性因素。实际上,本能在人类的动机行为尤其是社会动机行为中不起主要作用。虽然本能对自然动机起着主导作用,是自然动机的源泉,但由于自然动机不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纯粹的自然动机几乎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无一不受社会因素的影响或社会动机的调节,所以,本能论只具有从理论上对自然动机进行解释的意义,而不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例如,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的吃饭行为已不纯粹是一种本能行为,人们一般是定时定点在食堂就餐,而不是饿了就吃。在很多情况下,吃饭行为并不是由躯体的饥饿感引起的。因此,我们说本能论者没有把握住人类行为的社会本质。用本能这种不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动机来解释人类广泛的复杂的社会行为,必然会犯生物决定论的错误。
动机的驱力理论
  霍尔最早提出,伍德沃斯提出行为因果机制的驱力概念,以代替本能概念; 而让驱力理论得以大力推广的是赫尔(C.L.Hull)。
  赫尔提出驱力减少理论。他假定个体要生存就有需要。需要产生驱力。驱力是一种动机结构,它供给机体的力量或能量,使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减少驱力;人类的行为主要是由习惯来支配的,而不是由生物驱力支配的,他强调经验和学习在驱力形成中的作用,认为学习对机体适应环境有重要意义。驱力为行为提供能量,而习惯决定着行为的方向;有些驱力来自内部刺激,不需要习得,称为原始驱力,有些驱力来自外部刺激,是通过学习得到的,称为获得性驱力。
动机的唤醒理论
  赫布和柏林等人提出,认为: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对唤醒水平的偏好是决定个体行为的一个因素。它提出了三个原理:1,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刺激水平和偏好之间的关系是一条倒U形曲线;2,简化原理,即重复进行刺激能使唤醒水平降低;3,个人经验对于偏好的影响,研究表明,富有经验的个体偏好于复杂的刺激
动机的诱因理论
  针对驱力理论的缺陷(驱力理论仅仅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它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提出了诱因理论。诱因是个体行为的一种能源,它促使个体去追求目标。诱因与驱力是不可分开的,诱因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只有当它变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并有持久的推动力。
动机的认知理论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具有动机功能。动机的认知理论主要有:期待价值理论、动机的归因理论、自我功效论、成就目标论。
  期待价值理论
  把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期待帮助个体获得目标。
  动机归因理论
  动机是思维的功能,采取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中寻求行为内在的动力因素。 (积极的归因是把成功归因于能力,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
  自我功效论
  班杜拉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种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成就目标理论
  不同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不同的看法。这种对能力的潜在认识会直接影响到个体对成就目标的选择。
编辑本段影响因素
  (1)童年所接受的家庭教育
  (2)教师的言行
  (3)竞争和竞赛活动
  (4)学生的学习成绩
  (5)个人对工作难度的看法
  (6)个性因素
  (7)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条件
编辑本段种类
  1、根据动机的性质: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有:饥饿、渴、性、睡眠。社会性动机有:兴趣、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交往动机。
  2、根据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分:原始动机和习得动机
  3、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分: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4、根据动机的来源分: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5.根据动机起源: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编辑本段主要介绍
  生理性动机
  源于生理需要,如饥、渴、性、睡眠、母性等动机。
社会性动机
  又称心理性动机,它源于社会性需要。 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被认为是两种主要的社会性动机。
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指个体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力图取得成功的动机。麦克莱伦认为,各人的成就动机都是不相同的,每一个人都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成就动机水平。阿特金森认为,人在竞争时会产生两种心理倾向:追求成就的动机和回避失败的动机。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有:①成就动机的高低与童年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关系密切。②教师的言行影响学生成就动机的强弱。③经常参加竞争和竞赛活动的人比一般人的成就动机强。④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成绩动机呈正相关。⑤个人对工作难度的看法影响成绩动机。⑥个性因素影响成绩动机。⑦群体的成绩动机的强弱与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条件有关。
交往动机
  交往动机指个体愿意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动机。
  (二) 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暂时的、具体的动机
  (三) 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
  (四) 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五) 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
编辑本段功能
  人类动机对活动具有引发、指引和激励的功能。
  (1) 引发功能
  (2) 指引功能
  (3) 激励功能
  在心理学方面称为这样3类:
  1.激发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和调节功能
编辑本段关系
  1.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的行为。
  2.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
  3.一种行为可能为多种动机所推动
  4.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有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
  5.错误的动机有时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盖。
  每一个行为的引发,都是需要通过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行为和动机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也是在此过程之中才能够让我们对其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如果没有动机,那么也就不会存在着行为的表象。
编辑本段活动动机
  什么是动机
  人从事任何活动,总是由于他有从事这一活动的愿望。愿望是人对他的需要的一种体验形式,它总是指向未来的能够满足他的需要的某种事物或行动。它既表现为想要追求某一事物或开始某一活动的意念,也表现为想要避开某一事物或停止某一活动的意念。恩格斯说:“决不能避免这种情况: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甚至吃喝也是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的饥渴引起的,并且是由于同样通过头脑感觉到的饱足而停止。”
  这里,“饥渴”感觉的产生意味着人有了充饥解渴的需要,这种需要被人以想要吃喝的愿望所体验,吃喝的愿望则导致吃喝的行动;反之,“饱足”感觉的产生意味着饮食需要的满足,于是想要吃喝的愿望不复存在,从而又导致停止吃喝。
  愿望可以由激情或思虑所引起。单纯由激情所推动的行动,是冲动的行动;人在进行这种行动时,一般对行动目的和后果缺乏清醒的认识,缺乏理智的控制,并且往往不能持久。相反,由思虑引起的愿望所推动的行动,是意志的行动,对于为什么要行动,行动要达到什么以及如何行动,有比较明白的认识,并且为达到目的而能作坚持不懈的努力。有时激情所推动的行动客观上对人是有襛e的,或者甚至是与理智的要求一致的,这种激情也就具有积极的意义。
  愿望总是指向于一定的对象,指向引起这种愿望并满足这种愿望的事物。当愿望所指向的对象激起人的活动时,反映这种对象的形象或观念就构成活动的动机。因此,凡是引起人去从事某种活动、指引活动去满足一定需要的愿望或意念,就是这种活动的动机。
  动机是人的活动的推动者。它体现着所需要的客观事物对人的活动的激励作用,把人的活动引向一定的、满足他需要的具体目标。
  动机可以由当前的具体事物所引起。如感到寒冷的人,有取暖的需要;附近的木柴、引火物等,能引起他产生烤火的动机。可是引起动机的,远不限于当前的事物,也可以是事物的表象和概念,甚至是人的信念和道德理想等等。例如对真理和正义的坚信和热爱,个人的责任感或事业心,在一定条件下都能成为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动机。
动机与目的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读音
  动机 dòng jī
翻译
  1. motive 2. motivation 3. intention
编辑本段释义
  版本一:
基本解释
  [motive;intention] 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