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意志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在电影《勇敢的心》中主人公华莱士临死之前高呼的那声“自由”打动震撼了无数热血青年。而在现实中,却有人对自由意志的存在性提出了质疑。《自然》播客(Nature Podcast)编辑凯利·史密斯(Kerri Smith)在《自然》杂志撰文介绍了心理学实验对“自由意志”的挑战。
自由意识只是“后知后觉”?
海恩斯(Haynes)是柏林计算神经科学伯恩斯坦中心的一名神经学家。他在2007年做的一个实验,足以撼动自由意志存在的可能性。在实验中,他给志愿者安上大脑扫描仪,并让他们观看屏幕上随机显示的字母。他告诉参与者可以随时按下左手或右手食指下的按钮,并且记住在做出这个决定时,屏幕上出现的字母。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者能揭示出大脑在面临选择时产生的活动。实验结果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当时我们的第一个想法是,得重新检查一下结果的真实性,”海恩斯说,“于是我们又更加细致地检查了一遍。”有意识地按按钮的决定通常是在做出按按钮这个行为之前约一秒做出的。但是研究小组发现的一种大脑活动模式,似乎能在长达7秒之前预示决定行为的发生!也就是说,早在主体意识到他做出这个决定之前,大脑就已经自己做出了决定。
我们人类往往认为我们的决定是在有意识的作用下产生的,也就是说我们拥有“自由意志”。哲学家们在“自由意志”这个概念上争论了好几个世纪。现在海恩斯和其他几个实验神经学家抛出了新的挑战。他们认为,做出决定的意识仅仅只是一种生理上的“后知后觉”,跟人类的行为无关。沿着这个逻辑,他们提出,自由意志只是一种幻觉。伦敦大学的神经学家帕特里克·海加德(Patrick Haggard)这样说道:“我们以为我们在做出选择,事实上根本就没这事儿。”
你也许曾以为你能决定今天早上是喝茶还是咖啡,但事实上早在你意识到之前大脑就已经帮你做出了决定。这个事实令海恩斯感到不安:“如果我连我的想法是什么以及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都不知道,那我怎么还能将它称为‘我的想法’?”
无独有偶
海恩斯并不是第一个研究无意识决定的神经学家。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旧金山加州大学的神经学家本杰明·里比特(Benjamin Libet)就曾运用脑电图(EGG)技术研究参与者。他要求参与者观看一个黑点扫过的钟面。当参与者想要动手指时,他们必须记下黑点的位置。里比特的结果显示,在参与者有意识地表达出想要移动的意图之前的几十分之一秒,大脑就已经有了活动的记录。
这项结果在所难免地引起了争议。批评者认为钟会分散人的注意力,而且这种让参与者自己报告决定意识的方式太过主观。神经学实验通常具有可控的输入变量——例如在一个精确的时刻给人看图片,并且观察大脑的反应。然而在里比特的实验中,手指移动的时机是由参与者主观决定的。除此之外,批评者们认为里比特观察到结果——大脑在做出有意识的决定之前的活动,无法推出大脑在人意识到之前就做出了决定。这些活动可能正是大脑为做出决定而作的准备。
海恩斯在2008年改进了这项研究:里比特的EGG技术只能观察大脑的有限几个区域,而海恩斯的fMRI装置可以观察整个大脑的活动;里比特的参与者只是决定什么时候移动手指,而海恩斯的实验却迫使参与者在两个选项(左按钮或右按钮)中做出选择。但是批评者们仍能在其中挑出漏洞。他们指出海恩斯和他的团队对于按左边还是右边按钮的预测最高只能达到60%的精度。达特茅斯学院研究自由意志的神经学家和哲学家艾迪娜·罗斯基(Adina Roskies)认为,虽然海恩斯的预测结果比完全随机要强,但仍不足以说明大脑在意识前就做出了决定。除此之外,“这一切只是暗示着有一些生理因素影响着决定的形成”,不足为奇。她还补充道,那些了解科学的哲学家并不认为这能有力地证明自由意志并不存在,因为实验中的动手指不过是对现实中‘做出决定’行为的拙劣模仿。即使表面看上去非常简单的决定,诸如喝茶还是喝咖啡,也比决定用哪只手按按钮要复杂得多。
海恩斯又进行两项研究来完善他的结论。一个运用更精确的扫描技术来确认他之前研究中大脑的活动区域。而在另一个准备发表的研究中,海恩斯和他的团队要求参与者将屏幕上的一系列数中拿两个来进行相加或相减。决定相加或相减相比的意图比决定按按钮更加复杂。海恩斯认为这能更好地模拟我们日常生活中做出决定的模式。他说:“研究发现,即使是面对这种更为抽象的任务,大脑仍在参与者意识到决定的四秒之前就产生了活动。”
虽然争议仍在继续,海恩斯的实验还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但是不得不说,所有人都得重新思考“自由意志”这个概念了。尤其在哲学界,神经学家的研究成果,势必会引发新的激烈讨论。请继续关注:《 自由意志——科学与哲学的对决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