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初一到初七每天都有什么习俗,或者在这天人们要做什么?

如题所述

正月初一,开门炮仗。春节早晨,人们先放爆竹,这被称为“开门炮仗”。爆竹声后,满地碎红,犹如云锦,这被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都是喜气洋洋的气氛。
拜年。新年的初一,男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整理得整整齐齐,然后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祝愿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一些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约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这被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帖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崇,因为“岁”与“崇”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这一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也可以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正月初二,回娘家。在正月初二(北方地区为正月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链衡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天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间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着招财进宝。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北方叫“煮饽饽”)五天,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两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古时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
正月初七,是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